標題: 转贴:吴三桂未杀永历帝 创立天地会
無頭像
斜月三星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帖子 529
註冊 2012-5-20
用戶註冊天數 4361
發表於 2013-5-23 17:11 
65.49.2.188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李洪志转贴:吴三桂未杀永历帝 创立天地会

吴三桂祖籍在绍兴-------绍兴县柯岩街道州山村村民提出的这一说法


浙江绍兴柯岩街道文化站潘主任称,州山村关于吴三桂的种种传说确实由来已久。民间传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有诸多历史出点。相传州山人曾任兵部尚书的吴兑旧宅内,有一木花石系时任宁远总兵的吴三桂所赠。


绍兴州山吴氏宗谱记载,州山吴氏一世祖,名均礼,字慎直,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入籍山阴(绍兴)州山。对此,柯岩街道文化站一位寿姓工作人员说,州山吴氏家谱中查不到吴三桂之名,这很好理解。因吴三桂欲叛清,这是灭九族的大罪,所以族谱上预先将他除名了。


绍兴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云根认为,对于此类传言因给予理性对待。吴三桂从出生到在云南病逝,观其一生都并无有进入绍兴居住或活动的历史记载。王云根说,不排除吴三桂和州山吴姓同属一系,但要说祖籍,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尚难定论。至于至今保存的狮子台门遗迹,目前也有多种传言,并不排除吴三桂受封平西王后,建宅赠送于吴氏家族。


州山作为吴三桂故里的主要依据


一、山阴州山吴氏第八世中有“三”字辈,较有影响的有吴三凤、吴三辅、吴三才、吴三捷等人物。反清复明失败后,由州山吴氏九世孙吴兴祚(兵部尚书、两广总督)主持,吴三桂被逐出州山吴氏祠堂及家谱,修改家谱的时间大约是康熙二十年,但平西王府保留至今(该房产当时由姚家埠的姚氏接收)。


二、山阴州山吴氏系将门世家,明、清两代先后出过29个武进士,其中吴襄中武进士的天启二年,该科山阴州山吴氏共出了四个武进士。


三、山阴州山吴氏认为吴三桂老家在州山里庄,世代相传里庄不演三桂戏。指认的吴三桂府,至今仍保留王府的式样,大门照墙绘有旭日,正中木雕为一上一下两只凤凰,门口左右砖雕为两只麒麟,仪门上有龙凤呈祥石雕,正屋有九间,拜厅上雕有凤凰牡丹图等,正屋的栋下的墙上,有砖雕凤凰麒麟图,窗户上雕有双龙。(这是明清两朝规定的亲王、公主府规格)。州山培风馆(兵部尚书吴兑旧宅)内的木花石,系时任宁远总兵的吴三桂所送。


四、山阴州山吴氏是明末清初的辽东豪族。据《族谱》记载,州山吴氏自嘉靖初年就开始在辽东创立基业,有一名三世孙为辽东的痒生,后来又有守长城的武官榆木岭提调,和在辽东开办军官学校的东宁卫镇抚吴大斌,至万历初年吴兑总督蓟辽后,在辽东的山阴州山吴氏进入了鼎峰时期,崇祯时,州山吴氏长期执掌锦衣卫,又给辽东州山吴氏发展提供了强援。当时把辽东人把登吴大斌之门称为“登龙门”,是李成梁的老朋友,八世孙吴执忠是领正红、镶红两旗的代善亲王的官家。明末奋勇守边的州山吴氏数不胜数,“十八勇士喋血卢沟桥”一事就是明证。




五、江苏高邮系历史学家的笔误。因为与吴三桂共同向多尔衮借兵的蓟辽总督王永吉是江苏高邮人,那辽东带兵的最高武官就不可能是江苏高邮人,而且吴三桂与王永吉两人关系不佳,史称吴三桂把王永吉手下的二千人的卫队收编了,当时王永吉只带了30多个随从逃回关内的。


吴三桂创立天地会


现存天地会(洪门)会书中同样保留了吴三桂党羽参与创始的记载:哥老会系统的《民国帮会要录陪堂大爷赞江湖原由喘》.“明末时,崇祯王国运不正,李自成逼明主(命)丧幽冥吴三桂、洪承畴心怀不忍,龙开文、左文明共起义兵。遵香规立山堂由此而盛,聚会了众豪杰恢复北京。吴三桂占龙头,管辖四省,立就了赤龙山西北堂名。”同书《陪堂大爷赞先圣帝王喘》:“传至明末开封府,山水香堂才兴出。三桂龙头称明主,洪承畴把盟证呼,龙开文曾把香长做,左文明坐堂效当初。四大江湖开四路,各立山堂有名目。”称吴三桂为明主、龙头,把他尊为哥老会的创始人。


田林本《天地会文书》:“世有吴公,生三子,英雄难比,盖世无双,盛世无良,长曰鹏,次曰明,三曰菊,三人各分去湖广地道,师尊分两界之地,众弟兄分散天下十三省,各招英雄豪杰,结成便是亲骨肉。三指相会,开口不离本,出于不离三,方是同门洪脉亲。”(《广两会党资料汇编》,吴公指吴三桂,吴家弟兄分头到各省招集人士组. 织天地会。


天地会会书中若干本质性特点,只有吴三桂党羽创会说才能得到合理解释:其一,三指和白色。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共同攻击李自成农民军时,“迫于战期,兵尚未尽剃发,恐无以辨。夜半,密令军十以白布裂为三幅,阔如三指,缠之于身以为暗记。然布亦不能猝办,即以裹足布裂用之,约大清兵见三指布者勿杀。”计六奇在《明季北略》这段叙述下补加说明:“盖三数与白色者,取三桂及长白兵缟素之意也。’其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吴三桂反清,同样“帜色白,步骑皆以白毡为帽。”(《清史列传》卷八十)查“出手不离三”或“出手不离三品指”是洪门会员联络手诀,见于全部会书。白色指缟素,意为哀悼崇祯皇帝并为其复仇,故多次见丁《本诗》,如《人本》“变出白衣身”,《神本》“显出白衣身”。天地会居然把二者列为手诀和《本诗》,重视到如此程度,至今未见有人探究原委,只有计六奇联系到吴三桂,其说最为原始,也最能道出根源。


吴三桂未杀永历帝


历史真相应该是:吴三桂杀了一个假永历,把真永历保护起来了。吴三桂背负杀害永历的黑锅,就能保护真永历安度一生,所以他情愿背黑锅!吴三桂使了个掉包计,借口把永历押送到北京路远,把假永历杀掉,并且不留全尸,这样就死无对证了!真永历就能逃脱!


古佛山:永历皇帝的最后归宿


在贵州省施秉县的西北部,有一个叫做古佛山佛教胜地,这几年名声大了起来。说是因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把这里作为了最后的归宿。这可令历史学家跌破了眼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何以让人信服《南明史》中明显记载,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不是被吴三桂绞死于云南昆明金蝉寺吗还说其小骨葬于金蝉寺后山呢。带着定好奇,我还真的走访了一次古佛山。


古佛山,因山上建有古佛寺而得名,当地老百姓叫它古垴屯、巴茅冲,海拔高度828米,东北面崖壁险峻,西南面与丘陵地带相连,地形较为平缓。我们是从牛大场的铜鼓村进山的,这是一条宽三尺的古道,道路是因当地村民在原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修复,还算宽阔。道路两边虽说看不到多少的古树老木,但植被还算完好。


古佛山的舍利塔全都署名“藏塔”,其中以“开山传律第二代省持和尚塔最大。塔高7米,宽8米。下有地宫,呈正方形,长宽各有1.1丈,高0.72丈,顶部用清条石拱卷而成,四壁用青石料堆砌。整个形状如说小乘佛教的金钟式,有明显的南亚艺术风格。(南亚艺术风格净藏塔) 地宫中央置有石轿子一乘,但已被人打垮散乱在宫中。


据当地人介绍,地下宫还没有被破坏的时候,有两个石将军把守宫门,石轿子由四个人抬着。它分明不是一座简单意义上的和尚佛教塔。石像生是古代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翁仲历史上确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唐宋时期的石象有等级规定,明清时代对石象生的使用制度更有严格的规制。例如清代规定,二、三品官准立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四、五品官准立石马、石虎各一对,六品官以下则一律不准立石兽。所以,石象生又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嘉靖皇帝帝陵中有石将军,这是古代帝陵中唯一的。古佛山有石将军和四抬大轿子石象生说明不是普通人。纯属于一幅“天子出游”的架势,这种架势我想只有帝王才有,说明古佛山佛塔是有“品”的。


那么,古佛山佛塔真是帝王的陵墓吗那么会是哪位帝王的陵墓呢我们真不敢想象。一位姓程的当地农民经过十多年的考证,他认为那就是明代南明永历皇帝的陵墓。这真叫人大为惊骇。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朝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最末一年,大满清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第一年,大顺朝建立的一年,也是灭亡的一年。虽然大明朝连续出了三个烂皇帝,政治、军事、经济都连续烂了六七十年;虽然长城外的女真族在辽东地区连续扰攘了近三十年;虽然大顺军在广大中原和西北地区已经窜扰了十几年;但是,直到这一年——1644年,才真正到了决定性的关键时刻。


这一年头一百天里,大顺军兵不血刃攻下了大明朝帝都——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大清军得到明朝骁将吴三桂邀请,在山海关一战后,把登基才一天的大顺朝皇帝李自成赶出北京城;六岁的小皇帝福临轻而易举登上了紫禁城中元、明两代二十四个皇帝坐过的宝座,开创了历时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国。这就是1644 年,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


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称永历帝,之后的一边是的组. 织抗清,一边确在逃亡。但南明覆亡于哪里永历皇帝葬身真的是在昆明吗则成了一桩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


说古佛山是永历皇帝的最后归宿就没有一点根据吗 -----古佛山碑铭。


在古佛山上有两块保存完好的塔碑:“开山传律省持和尚轿塔铭”和“能戒师塔铭”。墓碑上记述:“夫和尚黄州龙氏旺族也家园颇足,年方二八,识世路入荆榛,知和浩海之危险,弃俗投师更讳上宽下学焉而号省持也,始淤唐山(据考在古佛山老庙对面古称‘经堂’的地方)结茅而屋……”


从古代语法上说,这句话有“毛病”。“氏者”上古人同一血脉群体,“姓”是从“氏”里面分出来的,古代的语法是“姓”“氏”连用,不可“姓名氏”连用,塔铭撰写理当遵从古训,但这里却不以为然。此外,塔铭绝非为普通人所撰写,因为句中少许字词均与古代皇帝有关甚至就是皇帝的“专利”。


首先说“黄州”。“黄”字在我国古代,与皇帝、皇家、皇宫建筑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易经》中按五行、五州、五色、五帝,天下分属五方的记述中称:“中央戊已土,土色黄,黄州皇帝”;杜甫《阁夜》中有“卧龙跃马终黄土”诗句,诗人不直言,假借“终黄土”代“称帝”……由此,有历史学者推断黄州即为皇帝之意或者与此密切相关。那么“黄州”是现在的黄平吗黄平是古且兰故地,元置黄平州,隶四川行省,属播州。从明代洪武七年(1374)置黄平安抚司以来,先后设所、卫、州沿袭至清末,我们说,碑上所说的“黄州”,肯定不是黄平。


再说“龙氏”。这样的称谓绝非姓龙之人,因为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普通人不能以“姓氏”代称“姓名”,故此说“龙氏”为“皇帝”,应该是经得起推敲的。


再次就是“旺族”的称谓,与古代的皇帝有关。古代士大夫之家称“大族”;普通百姓之家称“小家小户”,只有皇帝的家族才被称之为“旺族”。


意想不到的是上述的部分观点,竟然在“能戒师塔铭”中得到了印证。“能戒师塔铭”中记述直言不讳:本师和尚非所谓道德者乎,和尚乃一皇上家子也,时值兵戎,适我黔邦,识世途之险恶,知生死之沉沦……因古老之义而题成名曰古佛山圆觉堂也……


结合明朝的殉葬制度发现上述的葬礼类似于帝王的规格,而且与明朝神宗皇帝的葬礼如出一辙。另外,古佛山寺庙遗址是“九重法宫”的格局,此地的平面图与明代皇宫内廷平面图、明定陵地宫平面图作了对照,结果发现它们的建筑格局完全相同。


根据以上的物证可以说明,古佛山文化群与明王朝有着直接的联系。但不知道与哪一位皇帝有关。历代明朝皇帝葬于古佛山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南明皇帝有可能,他在清兵的追赶下,南明曾经将朝廷搬到贵州武隆(安龙),随后搬到昆明,又到了缅甸,然后由缅甸展转回到昆明,吴三桂为了避人耳目,随意抓了一个,也不验明正身,就在昆明杀了一个叫“永历皇”,并大张声势,大清的皇帝肯定也不知情。于是悄无声息地将永历帝送到古佛山,当了和尚,安度晚年,也算对得起明朝的先祖先帝。加之南明士大夫许多隐居在古佛山周边,安全问题也有了保障。


吴三桂之所以借口怕南明的人劫持永历,没有把假永历押到北京让清军处决,而且毁尸灭迹,就是因为如果假永历押到北京就会露馅,所以就在半路杀了这个永历的替死鬼,而把真永历秘密隐藏起来,保住了明朝的血脉。吴三桂当时反清的条件不成熟,而满清又威逼他交出永历,如果轻易和满清开战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吴三桂使了个调包计,这样就对得起自己曾经效忠的明朝先帝。


结果吴三桂的杀害故主的黑锅一直背到现在!其中必有冤情,吴三桂反清祭永历,先杀了永历在祭奠永历,这不是很可疑的吗?而且满清篡改历史诬陷吴三桂那是有目共睹的。吴三桂公然藐视清廷,穿明朝服装,参拜永历,把永历接到昆明后也是以帝礼相待,待永历不薄,最后却杀害永历,手段残忍,前后差异怎么可能这么大?!这里肯定有猫腻!这其中蹊跷得很!!而吴三桂杀了假永历保护了真永历却能完全解释这些疑惑!


吴三桂使了一个苦肉计,和调包计,而且这两个计谋只能绝对保密!不能让世人知道!因为一旦让清廷知道吴三桂杀掉的是假永历,吴三桂把真永历藏了起来,那么吴三桂也将遭难。所以吴三桂自己都不可能告诉世人事实真相!


吴三桂真的要拿永历邀功,就应该派重兵把真永历押送到北京,让清军处决永历,他没必要亲自杀害故主,败坏自己的名声啊,这对吴三桂根本没任何好处啊,所以,吴三桂肯定杀掉的是假永历。为了保护真永历,所以才必须半路把假永历杀掉。


《余庆县志-人物》记载,南明遗臣钱邦岂隐居在松烟莆村,在古佛山西百里,南明灭亡后多年,一直使用永历纪年;邹宗孟隐居遵义,吕大器隐居黔中;李之华隐居湄潭;郑逢元隐居余庆、玉屏……但上述的这些南明重臣多数都是在南明朝廷迁徙到贵州之前隐居到当地的。
这个可能性确实有。


無頭像
llhh
禁止發言


帖子 39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54
發表於 2013-5-23 22:09 
180.158.228.218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無頭像
道力子
同道眾人
Rank: 2

帖子 155
註冊 2012-8-26
用戶註冊天數 4263
發表於 2013-5-24 08:33 
183.205.27.157
真想明,异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