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焚书坑儒的真相(古籍是怎么没的)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62
發表於 2013-4-18 19:33 
175.150.160.222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李洪志
發表於 : 週四 4月 18, 2013 6:03 pm
焚书坑儒的真相(古籍是怎么没的)
2009-01-31 16:11:36
历史书告诉我们秦胜六国后统一了文字、钱币、度量衡、车具尺寸,建立了郡县制度,官方教材说完这些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积极作用的好事后也不忘顺便谴责一下焚书坑儒。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事干的太缺德了,其实我们被教科书给忽悠了。

关于焚书坑儒的辩驳很久以前就有了,到睿智的司马迁同学写《史记》的时候他老人家也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的偷换概念。焚书不是全焚,所坑也非儒(埋的是术士)。《流血的仕途终结版》中对此有详细且翔实(材料引自正史,非yy和小道消息)的解释,感兴趣的看官可参见该书第十六章《焚书坑儒辩》,既感兴趣又懒得去看的就听我在这说说:

焚书的起因是这样子的:嬴政和李斯这对死党建立了郡县制度(有点像现在的省市制度,各省由省长书记什么的管,当时的贵族子弟不去地方当什么藩王),其实这样比较先进,猪猴们没有封地没有兵权了政局能安定许多。可是这时候突然跳出来一个叫淳于越的SB博士(博士是官名,有点像言官,能发言但没啥大权)说不行,非要遵古制,要来分封那一套。然后李斯就火了(费尽脑细胞构思了个先进制度,突然有人要全盘推翻回到老掉牙的那一套,倒退20年,换谁谁都火),于是上书跟老嬴说,那群老不死的天天捧着史书借古讽今,我看干脆把秦朝以前的史书都烧了得了,还有那些诗、书、百家之言也一并烧了。但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咱还得留着。

嬴政看完爽快的批复了个同意。我看行,就这么办吧。

于是开始烧书。但烧书之前秦朝也留了一手,所有被烧的书在国库里都有备份,也就是说只要大秦还在这些书就不会绝迹。另外烧的品种也有讲究,那时候的书都是一刀一刀在竹简上刻出来的,纯手工制作,数量少价值高,一年也出不了多少本新书,因此烧书的品种也不多,大致为以下两种:一是史官非秦记者,即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讥讽于秦。二是诗书、百家语。尤其诗书,这是淳于越那帮人以古非今的武器仓库。烧之等于缴械,看你们还怎么援引。

想要烧书烧得彻底当然需要法律上的辅助,于是配合着颁布了一系列禁令,大致是这样子的:

对于私藏禁书:“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也就是说将接受黥面和输边筑长城的处罚。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但在刑罚严酷上面杀个人跟砍萝卜一样轻松的秦国,这算得上是轻罚了,并不严厉。而且这样的处罚还是在藏书被官府发现的前提之下,如果未被发现,自然也就不用追究。

再看这一条:“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弃市就是拉到大街上斩首示众,族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了。

见鬼了,藏本书顶多划个脸拉去做苦劳力,随便说两句书中的内容或者借古讽今却不是自己被办就是连累全家,这是什么道理。

仔细想想就能理解了,天朝的意思是莫谈国事。焚书不是目的,目的是限制言论自由。

本着这种目的出发的焚书自然不会对古籍的留存有毁灭性打击(又不是真想收你那几本烂书,谁天天费那么大劲一趟趟去你家翻)。《史记-六国年表》说:“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王充的《论衡-书解篇》也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这两条记载表明,至少在汉代,古籍中的精华部分——诗书诸子,都还完整地幸存了下来,何况国库里还有一套。

那书是怎么没的呢?

这个要归功于项羽那哥们。项羽不爱看书,没啥别的爱好就喜欢打劫和放火,攻占咸阳后敛完财了劫完色了临走一把大火烧了传说级的阿房宫和秦朝攒的那些书,还曾经领着弟兄跑进兵马俑拿完俑人手里的兵器又放了一把火(气得当初挖掘俑坑的那批文物工作者捶胸顿足)。

所以刘大魁在《焚书辨》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

看完这个我们再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一下:

单就秦国焚书而言,其所引起的实际损失,可能也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严重。《汉书-艺文志》所载677种著作,其中约有524种,即77%,现在已不复存在。这个事实说明,汉以后的几个世纪,特别在印刷术流行前,文献损坏所造成的总的损失,也许甚至大于秦代的焚书。因此,可以想象,即使没有焚书之事发生,传下的周代的残简也不可能大大多于现在实际存在的数量。

另外关于焚书,李斯也并非始作俑者。前此孟子有云:诸侯恶周礼害己,而皆去其典籍。《韩非子》也云:商君教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说明之前很多人都因为讨厌那些老顽固们借古非今干过这事。

之后还有隋朝的牛弘作《上表请开献书之路》,历数书之五厄,明朝的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再增补五厄,共为“十厄”。具体的就不说了,大篇古文估计各位也不愿看,知道这十恶里有人把竹简烧成灰拿帛书当窗帘就行了,还不是一两次。

这还不算绝的。到了满清,大兴文字狱,倒霉的不仅是书,更包括了著书者和藏书者。因触犯忌讳,生者凌迟杖毙,诛灭三族,死者剖棺戮尸,挫骨扬灰,如此案例已是不胜枚举,仅1772至1788年的乾隆文字狱,所列的2320种禁书和其他345种部分取缔的书中,只有476种幸存,不到所列数的18%,而这还是发生在印刷术业已普及的情况之下。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62
發表於 2013-4-18 19:34 
175.150.160.222
这还没完。满清在焚书禁书之余他还修书,即《四库全书》。修书过程中大有猫腻:他们用的也是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字里行间。但他们褒的都是谁呢?不仅他们自己,连过去的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等,也一并褒赞在内。八杆子都打不着的关系,他们何必做这份人情?原因很简单,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对华夏而言是异族,是侵略者。

而在编纂过程之中,对那些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汉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则是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比如,岳飞《满江红》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经过删改之后,变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对此,鲁迅先生曾评价道,“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于是有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古籍就是这么没的。有的给你变没,真的给你变假。



说完焚书说坑儒。坑儒比较简洁,不用追溯这么久远讲这么多道理,就是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找了一大堆术士来帮忙,术士忽悠了半天发现既练不出仙丹又找不到神仙,领头的两个就跑路了,于是秦始皇大怒,幡然醒悟后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深深的充斥了他的身心,于是把没来得及跑的那些术士经过一通严刑拷打互相揭发,在咸阳活埋了其中的460来个倒霉蛋,整顿了良莠不齐的术士队伍,昭示了天下我秦始皇不是好忽悠的傻冒。

所以说坑儒坑的其实是术士,根本就没儒士什么事。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那坑术士又是咋变成坑儒的呢?

这个要拜《古文尚书》这本史上著名的伪书所赐(清代已考证此为伪书无疑)。《古文尚书》根本就是莫须有的一本书,东晋年间一个叫梅颐的为谋求功名弄了这么一本伪书献上去说这是从我家墙缝里挖出来的天下孤本啊,为增加可信度还弄了个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序里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目的就是通过歪曲事实来证明我这本书是真的。

结果朝廷真信了,还把《古文尚书》定为官书,于是坑术士也堂皇的变成了坑儒。

后人追溯坑儒来历的时候一追溯到《古文尚书》就是立马坚信不疑,官书都这么说,那还能有假?肯定是这么回事。

好人就是这么被冤枉的。其实秦始皇那时候压根瞧不起儒生,瞧不起到连坑你的心思都懒得动。咱始皇帝也是有身份的人,要坑也坑咱看得起的人(比如术士),你们儒生一边去吧。

后来历朝儒生发现坑术士改成坑儒后好处多多:每当当朝的皇帝动了打压读书人心思的时候他们就会跳出来拉出焚书坑儒这块挡箭牌:陛下啊你看始皇帝当初那么NB的一个人,因为焚了书埋了书生,最后国家很快玩完了吧?您可要引以为戒啊。

于是焚书坑儒就这么被津津乐道的千古流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