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从王国维之死谈满清奴才文化的毒害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45
發表於 2013-4-17 07:49 
175.150.160.211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李洪志
發表於 : 週一 4月 15, 2013 8:18 am

从王国维之死谈满清奴才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复制链接]



秦思雨


秦思雨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2-1-29


在线时间


65 小时


魅力


115


注册时间


2009-1-13


阅读权限


20


帖子


42


精华


0


UID


107113



查看详细资料 狗仔卡



4


主题



0


好友



127


积分



上造



Rank: 1


上造, 积分 1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 积分



魅力


115


经验


127 点


注册时间


2009-1-13


帖子


42



* 发消息




发表于 2010-9-8 18:12:29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满清末年秀才;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国学大师;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


192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风云突变的年份。而对于王国维来说,这一年同样也不寻常,因为正处于壮年的王国维在这一年的风风雨雨中定格了他生命的历程。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王国维的死因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世纪之谜”,直到今天仍未有定论。有人形容他死得“奇特、诡异、神秘”。王国维临终前,在学术界声名显赫,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他的遗嘱很简洁:“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变,义无再辱。”由于太简洁,就成为可以多方解读的谜语。


谜否?奇否?异否?容我慢慢述说。前人关于王国维的死因有四种说法,我们逐一分析。


其一,迫于现实生活的打击而自杀。王国维所持的是悲剧人生观,由其诗词中就约略可以看出来(详见文章末尾所附王国维的词)。而后,王国维又中年丧子,,再加上欠下罗振玉债务难以偿还,走投无路之下,投湖自杀。这种说法由溥仪提出,郭沫若加以传播,曾经相信的人很多。


罗振玉曾经全力资助王国维赴日本留学,并一再荐王国维选择职业。后来罗振玉把女儿嫁给王国维的儿子,联姻为亲家,二人关系密切,非比寻常。也没有证据表明罗振玉有催债的嫌疑。并且,从王国维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他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因此,王国维不可能因为债务问题自杀。


如果说是因为王国维的悲剧人生观和丧子(综合来说是性格因素)而自杀,也站不住脚。王国维好歹是“一代国学大师”,因为这个原因自杀,未免牵强附会。这可能是王国维自杀的一个因素,但不会是他自杀的必然因素。王国维遗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变,义无再辱”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其二,“殉文化”而死。陈寅恪,这位和王国维齐名的“人物”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殉文化”说似乎和王国维“文化大师”的身分最为切合。不过话是从陈寅恪嘴里说出的,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以他自己本身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他强调王国维之死的“殉文化”意义,用以否定“殉清”说,是因为他与后期王国维在文化问题上有着强烈的共鸣,他们都有一个无限眷恋满清时期文化的情结。所以,很难由此作为王国维自杀的定论。



其三,“殉清说”。 中华**成立以后,王国维始终不肯剪去辫子,不仅自称“亡国之民”,而且其著作及书信对清室始终以“我朝”、“本朝”、“国朝”、“大清”相称,无一例外。可见,他始终以满清的遗老自居,其忠于亡清的态度极为坚定。


1917年,王国维曾经热切期盼张勋等复辟成功,并为满清的复辟做过详细的谋划。此后,他又在其《库书楼记》里明确表达了“山川重秀,天地再清”的期望。1924年,王国维在其《筹建皇室博物馆奏折》和《敬陈管见折》里,又分别要溥仪“益崇圣德,务广圣学……以俟天心”,再次流露出对溥仪“得国”,成为“中国将来之共主”的希冀。


满清被**时,王国维曾感叹“汉土由来贵忠节,而今文谢安在哉”。其中的“文谢”指文天祥、谢枋得。后者于抗元失败后拒不出仕,绝食而死(王国维根本无法比拟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容后再述)。张勋复辟**失败时,王国维曾认为参与张勋复辟**的康有为、沈曾植等“北行诸老”恐“只有以一死谢国”,“如再觍然南归,真所谓不值一文钱矣”。既然如此,王国维自己身为满清的孝子贤孙,便必然守忠贞之节,如果需要,自然“以一死谢国”。而在王国维自杀以前,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流露过“殉清”的念头,例如,他在1924年“甲子之变”时曾“援君辱臣死之义,欲自沉神武门者再”。在1925年8月,他又曾说到“事到艰危誓致身”。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时间,正是冯玉祥军队逼溥仪搬出故宫,避居“日使馆”,又转天津“张园”之后。而王国维为满清遗老,此前还曾“奉召入宫”,做了溥仪的“五品衔南书房行者”,实即溥仪的“老师”兼“图书馆馆长”,如此种种,完全可以说明王国维与溥仪的关系之密。其至死仍留一条辫子的举动,更表达了对溥仪的知遇之感。由此推论,王国维死于“殉清”,也并非捕风捉影。其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导致最后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同为满清遗老的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也均持“殉清”一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国维“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观点论者。


有人会说,如果王国维真的要“殉清“,应该是满清末帝逊位或取消优待条件时就自杀,而不是事过境迁的1927年。这个问题,就要牵涉到第四种说法了。



其四,“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北洋系统的冯玉祥、阎锡山先后易帜,北京的北洋诸系无比震动。赵万里在《王静安先生年谱》中记述:“去秋以来,世变日亟,先生时时以津园为念。新正赴津园觐见,见园中夷然如常,亦无以安危为念者,先生睹状至愤,致患咯血之症。四月中豫鲁间兵事方亟,京中一夕数惊。先生以祸难且至,或更有甚于甲子之变者,乃益危惧。”戴家祥《记王静安先生自沉事始末》记述:“今岁四五月间,党军下徐州,冯玉祥引兵出潼关,败奉军于河南,直鲁危急,北京大恐。是时清华研究院评骘成绩方毕。……涉及时事,先生神色黯然。”又云:“先生曰:'闻冯玉祥将入京,张作霖欲率兵总退却,保山海关以东地,北京日内有大变。呜呼,先生致死之速,不能谓时局无关也。”


故此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满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因为王国维脑后留有辫子,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法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45
發表於 2013-4-17 07:49 
175.150.160.211
的确,王国维不会因为“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的传言就轻易自杀。那么王国维为何会选择在此时自杀呢?原因还是“殉清”。 满清末帝溥仪退位后,王国维认为袁世凯从清室手中取得政权的手段不正,是对弱小者的欺凌,为他这样的笃实君子所不取。但是,此时,清室仍然存在,仍然受到优待,北洋Z.F在文化上仍然承接满清,王国维的精神家园(清室)还在,精神寄托(北洋Z.F)还在,没有必要自杀。王国维最多也就是认为“袁世凯从清室手中取得政权的手段不正”而已。王国维看透了北洋Z.F是满清Z.F的延续这一事实,所以当冯玉祥取消清室优待条件,因为北洋Z.F仍然存在,王国维认为事情还有转机,最多精神家园没有了,精神寄托仍在。所以,此时的王国维没有充足的理由自杀。


1927年,真正的国民Z.F所属的北伐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势将进迫北京的时候,王国维的自杀理由已经足够了,因为他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寄托已经消灭或行将消灭。王国维已经没有退路,已经看不到任何复辟的希望,自杀也就不难理解了。陈寅恪的《王观堂先生挽联》之上联“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就包含了这个意思。其中“十七年”指辛亥**之1911年至王国维自沉之1927年。“家国”指被辛亥****的满清政权。“剩水残山”指颐和园。“累臣”则借称王国维。显然,挽联认为王国维以累臣自居,眼见复辟无望,故而选择象征满清的颐和园昆明湖自沉。

王国维能够“殉清”而死,说明他对满清的感情是深刻的。王国维遗书所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是一典故,出于《宋史·范质传》。范质为后周世宗所重,曾于世宗临终时“受顾命”,辅佐年仅七岁的恭帝,但他却在赵匡胤夺取后周皇权、建立宋朝时未作反抗,“降阶受命”,有负重托。故宋太宗赵匡义对他有如下评语:“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耳。”王国维在遗书中用了这一典故,足以说明其死是为了忠于前朝,即为了“殉清”。另外,顾炎武于明亡后拒绝仕清,也曾经说过“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耳”。顾炎武号“亭林”,辛亥**以后,罗振玉对王国维曾“以亭林相期”,王国维自己也以“可几于亭林先生”自许。然而,王国维选择象征满清的颐和园昆明湖自沉,说“今日干净土,唯此一湾水耳”,对满清王朝的眷恋,对亡清尽忠,表露无遗。
还有,满清被**时,王国维曾感叹“汉土由来贵忠节,而今文谢安在哉”。其中的“文谢”指文天祥、谢枋得。后者于抗元失败后拒不出仕,绝食而死。
王国维是非常可笑和可耻的。王国维根本没有资格和范质相比,更无法比拟文天祥、谢枋得和顾炎武。范质只不过是改换门庭,由周入宋,顶多是辜负了后周世宗的知遇之恩。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抵抗到了最后,宁死不屈,堪为民族英雄。谢枋得和顾炎武气节浩然若泰山,拒绝和异族入侵者合作,毕生都在从事光复祖国的大业。可以说,文天祥、谢枋得和顾炎武效忠和追念的前朝是代表中华正统、代表文明和先进的。而王国维效忠和追念的前朝即满清,代表的是入侵者、代表的是野蛮和落后。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鉴于已经有很多人论证过满清政权的实质,并且论证满清代表的是入侵者、野蛮和落后也不是本文的根本任务,我在这里便不作论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一道闪电的《为什么说“满清入关”是历史倒退》、《满清政权的性质:谈谈满洲人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再论为什么说“满清入关”是历史倒退》,杜车别的《关于明朝到清朝是历史大倒退的问题》、《文明断裂的悲剧——被满清割断的明朝与近现代中国》、《严厉批判满清统治之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之综合论述》,嘉林的《批判满清是中华全面复兴之必要条件》)

本文的任务是揭示满清是如何用奴才文化毒害知识分子的,并且通过王国维的死说明这种毒害的持续性和顽固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满清是如何用奴才文化毒害知识分子的。
满清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殖**义统治,有着天生的自卑感和危机感,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不得不在大**之后,从文化思想上采取高压政策。
首先是**。
**的起因是满清入关,从华夏传统观念来看,满清窃取华夏,是“乾坤反覆,中原陆沉”,是“亡天下”。千百年来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是满清统治者用武力不能征服的。
华夏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大量地反映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各种著述里,遐迩流传、影响深远。这对满清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使他们坐卧不安。
雍正说过:“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其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为巩固满清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反清思想防范惟恐不严,打击惟恐不力,到乾隆时更发展到了病态的猜忌和恐惧,必欲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而后快。 由于**、民族斗争从来没有表现得如此激烈。
严格地说,**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不是没有,但是和满清的**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多出于皇帝的忌讳和暴君的暴戾无常,处理的对象是个别大臣和文人,属于偶然现象;而满清的**则是计划周详地、目的明确地对被殖民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的大清洗。抄灭九族,株连无辜是经常的事情,波及范围之广触目惊心。
满清的**,是在其政权基本稳定以后,随着统治者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的加强而产生的,它始于康熙,发展于雍正,到乾隆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乾隆时期,不仅**定罪的范围超过了康熙、雍正时期,而且案件数量也增至康雍两朝合计次数的数倍。特别是乾隆查缴**期间,各类**层出不穷,数量急增。
满清的**在顺治事情就开始了。顺治四年——广东和尚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定谳流放沈阳。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毛重倬为坊刻 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有关“正统”的“不赦之条”。由此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
康熙时期,**变本加厉,最有名的是庄廷鑨明史案。庄廷鑨家是浙江湖州有名的富户。他本人双目皆盲,不很通晓史事,但他想起“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很受鼓舞。也想学左丘明搞一部传世的史作。于是他出钱购买了明末年间朱国祯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又招集了当地有志于纂修前明历史的人才,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在叙及南明史事时,仍然信捧南明的正统,不承认满清的正统地位。书中还提到明末建州女真与明朝关系,这是满清统治者极为忌讳的事。
这部《明史》刊刻后,被一个因贪赃而撤职的知县吴之荣看到,便买了一本去恐吓庄廷鑨的父亲——此时庄廷鑨已死——却被顶了回来,这是因为庄廷鑨的父亲已买通了官府,有恃无恐。吴之荣一气之下,告到了北京。清廷自然十分重视,严加究办。庄廷鑨依照大逆律被剖棺戮尸,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对以及买书、刻字、卖书、印刷的共70余人被杀,还有几百人充军边疆。

雍正继位之后,“**”更加严重,可谓到了谈字色变的程度。翰林徐骏上书奏事,不小心把“陛下”的“陛”字写成了“狴”雍正见此奏章,认为这是“辱骂皇帝”立即诏令将徐骏革职。
之后,在徐骏诗集中查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两句诗,雍正牵强附会,认为“清风”影射朝廷,“清风不识字“无疑是诬蔑皇帝不识字,于是又下一道圣旨,将徐骏处以死刑。
江西考官查嗣庭,在一年身为考官出试题“维民所止”。试题一出,即有人密告雍正,说查嗣庭试题有影射陛下断头之意。雍正不解,经人解释,“维”字是去了头的“雍”字,“止”字是去了头的“正“字。雍正不禁大怒,立即下旨把查嗣庭拿解进京,下狱问罪。
查嗣庭糊里糊涂,不知自己身犯何罪,待弄明**,摇头苦笑道:“我出的试题乃是《诗经•商颂•玄鸟》里的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儒学经典《大学》引用过意思是:“国都附近的千里土地,实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所。我这是歌颂皇上的圣德,何来反逆之意?”雍正却强词夺理,硬说“维民所止”就是“犯上”显属“悖逆”,查嗣庭无辜遭祸,死于狱中。同时,雍正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英明”,下令将查嗣庭戮尸枭示,长子坐死,家属充军。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45
發表於 2013-4-17 07:50 
175.150.160.211
1728年(雍正六年),湖南士人曾静、张熙策动手握兵权的四川总督岳钟琪谋反而引发的吕留良案,是雍正在位期间第一大案。
吕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浙江石门人。他所写的许多诗文和日记中,有大量阐发民族大义的言论,自然具有反抗满清民族**的一面。
吕留良在明朝灭亡以后,曾参加为反清复明却没有成功,此后在家收学生教书。有人推荐他博学鸿词,他坚决拒绝了,官员游说或威胁他没得就范,吕留良心灰意冷出家为僧。
之后,他便躲在寺院里著书,其内容对清王朝统治者有强烈的不满。幸好书著成没有流传,吕留良也不久离开人世。
在评选时文时,吕留良主张首先要分清是“华”还是“夷”,然后才能讲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华夷之分,大过于君臣之伦”。
吕留良死后,湖南文士曾静在一个偶然机会见到吕留良的文章,十分敬佩他的学问,于是遣派学生张熙从湖南寻迹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打听他遗遛下的文稿。
张熙此次不但打听到文稿的下落,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与他们相谈有相见太晚之感。
张熙向曾静汇报后,曾静也约两个见面,曾静读了吕留良评选的时文,由“夷夏之防”推出了满清入主中原是“夷狄盗窃天位”, 四人议论当今满清统治之事十分愤慨,
列举了雍正帝九条罪状,秘密商议如何能**满清。
满清中前期,汉族大臣岳钟琪先后带兵平定了西北边境地区和当时**新疆地区的反清斗争,立了大功,受到雍正帝重用,担任陕甘总督,掌握兵权。
曾静等人商议,如果劝动岳钟琪反清,成功大有希望,于是曾静写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接见拆信后,大吃一惊,却面不落形色,问张熙:“你是那里来的,你可知此信直斥当今圣上犯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十大,罪状的严重后果性吗?”
张熙面不改变道;“我此次前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何惧后果呢!将军可知与清人是世仇,您难道不想报仇吗?”岳钟琪道:“此话怎讲?”
张熙道:“将军姓岳,是宋朝岳忠武王(即岳飞)的后代子孙,而满清的先人是金人,岳王爷当年被秦桧与金人相互构结冤死风波亭,这难道不是世仇吗?此时将军手握重兵,正好是替岳王爷报仇的最佳机会!”
岳钟琪听过之后仔细弟思量了利害关系,然后就命令手下把张熙打进牢监,交给当地官吏审问,张熙受尽种种酷刑,宁死不屈,众官吏拿他没有办法。
岳钟琪看情形不对,第二天吩咐官吏释放张熙,秘密接见他,假惺惺地说:“昨日之事只是权当试探,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不慎重考虑,如何叫本将军相信真伪呢!”
张熙其先不相信,经不住岳钟琪郑重其事的假面具与起重咒,才相信了他。
两人经过多次商议,感情逐渐升级,可谓无话不谈的程度,张熙就把此次传信是老师曾静的意思,希望能得岳将军的相助早日恢复大明江山之事抖了出来。岳钟琪听之,一面派亲信急忙到湖南缉拿曾静,一面立刻拟好一份奏章,把曾静、张熙图谋**之事连夜快马加鞭一一呈报了雍正帝。
雍正看了怒气冲天,下旨逮捕曾静、张熙押解进京,严刑拷问。此时,张熙方知上了岳钟琪的当,想辩解无用了。此案牵涉吕留良家与两个学生,而吕留良已死,雍正下旨把吕留良的刨坟劈棺,而他的后代和他的学生落得满门抄斩。雍正将吕留良的家属、师徒,以及其他与此有关的人员一律治罪,死者戮尸,活者斩首,受牵连者或杀或流,或发配为奴,轻者也被杖责。还有不少文士相信吕留良学著,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清廷并于第二年九月,将吕、严、曾、沈所著之书及其言论和历次所下谕旨勒为《大义觉迷录》一书,颁行天下。以示警戒。并让曾静、张熙亲自到东南各省学府宣讲,当众认错,以消弥东南各省文人的反清情绪。
此外还有起于雍正三年十二月的汪景祺以《西征随笔》问斩枭示案。汪景祺之所以成为 雍正朝第一个以文字之故被杀的文人,是因雍正“恨屋及乌”所株连的——雍正在铲除功臣年羹尧后,发现党附年羹尧 的“入幕之宾”汪景祺曾称颂年羹尧为“宇宙之第一伟人”,雍正恨得咬牙切齿,但却深知,仅仅以汪景祺党附年羹尧 ,高歌年羹尧,罪不致死,于是就借在年寓中查抄出汪景祺所写的《读书堂西征随笔》大做文章,栽赃诬陷其书中有“ 皇帝挥毫不值钱”之诗句,有“功臣不可为”和“历代年号论”等“诽谤先帝”的“悖谬狂乱,至于此极”之大罪,令 “着将汪景祺立斩枭示,其妻子发遗黑龙江给与穷披甲人为奴,其期服之亲兄弟亲侄俱革职,发遗宁古塔,其五服以内 之族人现任及候选候补者,俱著查出,一一革职”。汪景祺案不仅仅创造了株连政敌的“帮闲文人”之先例,而且立下了可将“**”案犯枭示十年的创举——汪景祺立 斩后,其头骨在北京菜市口枭示(悬挂)了十年!这一残酷“**”使许多士子“避席畏闻**,著书只为稻梁谋 ”,纷纷立下了“不当烈士”的犬儒座右铭。

到了乾隆时期,满清的**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凌迟处死,荒唐到极点。有于乾隆时期的案例太多,故不例举。

总之,**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就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如此之彻底,真是 “无以伦比“。满清的**无疑是对中华文化思想的严重摧残,无疑是一场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文化浩劫,后世只有**可以与之相比,但**仅仅只持续了十年,而满清统治者推行的**却持续了二三百年!
满清**产生的危害是深远的,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 满清**是满清殖民**统治者为了钳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异端、打击政敌,从著述文字中罗织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罪状的狱案。 在满清暴君的残酷文化**下,中华传统文化惨遭摧残扭曲。 雍正十一年(1733年),暴君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词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一至于此,**的消极影响于此可峥。 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人们读书作文动辄得祸,文人学士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诵孔孟程朱的教诲以求科举入仕;或者远离敏感的学术领域,不敢议论时政,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史称“乾嘉学风”。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著书只为稻粱谋”,就是对满清**后果的真实写照。”


从顺治到乾隆可统计到的约160起**中,大部分案件或有反清的性质,或以蓄意罗织的反清罪状而成狱,清楚地表明满清**的特殊历史背景是**、民族斗争的持续存在。
满清时期的**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这也从侧面说明,满清政权的非华夏性。

满清在大兴**,**有反清或涉嫌反清的知识分子的时候,也在对各民族的上层分子进行笼络利诱。满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积极进行思想诱导。为此收罗一些理学家,纂修《性理精义》等书,颁行天下,企图将理学中的“忠”、“孝”思想加以推广,以此束缚人们的思想,麻痹人民的斗志。
满清统治者的总的思想就是: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认为触犯了君权和殖民**统治,便被视为“狂吠”、“异端”、“悖逆”,必兴起大狱,置之重典,往往一案株连数百人。 满清是非常害怕“文人”煽风点火对朝廷有所威胁,于是对一面文人采取招抚安置,另一面对不服从者采取严厉的**措施。这样,在满清两手抓的情况下,知识分子要么保留风骨气节而身首异处;要么避世隐居、为僧为道、噤若寒蝉;要么唯唯诺诺,成为满清的忠实奴才。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45
發表於 2013-4-17 07:51 
175.150.160.211
经过**的洗礼,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噤若寒蝉,满清就开始着手篡改史料和书籍了。
现在被某些人奉为丰功伟绩的《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修的,书中所收的大部分的古籍都是经过篡改的,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满清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如此之彻底,如《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难怪鲁迅说《四库全书》不仅藏在内廷,而且“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病后杂谈之余》)。
乾隆时期查缴**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
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查禁特别严厉。
包括所谓的正史——《二十四史》中的不少地方其实都是被满清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们“加工”篡改过的,其中不乏虚实难辨之处。
王彬主编《清代**总述》,收录3236种被满清统治者禁毁的书籍,这些书籍,我们今天多数只能看到书名了,内容完全不得而知。
  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中很多已经被满清修改过)。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
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满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根据韩音湖等编纂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满清在**时代曾经对有关蒙古、满清的各种记录做过系统的销毁和篡改。
  
部分被销毁的史料名册
“军”字头:
《军器图说》,《军中遗稿》

“经”字头:
《经济录》《经济言》《经略复国要编》《经略疏稿》《经世集》《经世契要》《经世实用编》《经世要略》《经畲遗集》《经源统宗》

“明”字头:
《明百将传》《明宝训》《明表选》《明兵略纂闻》《明策衡》《明朝官制大全》《明朝捷录》《明朝通纪会纂》《明朝小史》《明臣言行录》《明臣奏疏》《明初开国群雄事略》《明大事记》《明代帝后纪略》《明代圣政》《明代野史》《明道**》《明纲目》《明馆课标奇》《明馆课宏词》《明馆课录》《明光宗实录》《明纪本末》《明纪本末国书》《明纪编年》《明纪编年会纂》《明纪编遗》《明纪重辑》《明纪纲鉴补》《明纪纲目》《明纪会纂》《明纪甲乙事略》《明纪鉴略》《明纪鉴略补》《明纪鉴鼎脔》《明纪全载》《明纪弹词》《明纪要》《明纪编年会纂》《明记甲乙两年汇编》《明季南略》《明季遂志录》《明季文杂抄》《明季遗闻》《明家训》《明鉴会纂》《明鉴易知录》《明将略》《明将略注》《明将传》《明经济名臣录》《明经济书》《明经济文辑》《明论必读》《明论表》《明名臣经济录》《明名臣奏牍》《明末纪事》《明末诏书》《明女直志》《明人后场论表》《明人诗抄》《明人物考(焦竑)》《明人物考(王世贞)》《明神宗实录》《明诗别裁集》《明诗归》《明诗善鸣集》《明诗选(陈子龙)》《明诗选(马士奇)》《明诗综》《明实纪》《明实录》《明史纪略》《明史记事本末》《明史类编》《明史列传》《明史略》《明史全集辑录》《明史通纂》《明史野获》《明史纂》《明疏抄》《明书》《明太祖实录辨证》《明通纪编年》《明通纪会》《明通纪辑录》《明通纪辑略》《明通纪辑要》《明通纪捷要》《明通纪统宗》《明通纪摘录》《明通纪直解》《明通纪纂》《明通鉴编年》《明通纂要》《明琬琰录》《明文案》《明文百家粹》《明文宝符》《明文初学读本》《明文大家二编》《明文大小题商》《明文得》《明文得珠》《明文发》《明文分类传针》《明文录》《明文赏奇》《明文选》《明文翼运》《明文英华》《明献帝宝训》《明相业军功考》《明续记》《明宣宗宝训》《明一统志》《(皇)明杂录(尹直)》《明杂录(佚名)》《明诏制》《明政统宗》《明职方地图》《(皇)明制书》《明制稿》《明注略》《明状元策》《明宗孝义》《明奏疏(施元征)》《明奏疏(陆澄源)》《明奏疏(佚名)》《明奏议》

“皇明”字头:
此类字头书籍,全部销毁
《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四朝注略》,这本书乾隆年间被军机处奏准列入全毁书目
《嘉靖以来首辅传》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奏准禁毁

“甲申”字头
此类字头,全部禁毁
《朝鲜征倭纪略》
  
禁毁
满清查禁,但“漏网之鱼”的几种史料:
《江变记略》;叙述满清八旗在江西杀戮奸淫的**,尤其是其中叙述八旗匪徒,对妇女通宵达旦的实施轮奸。
《扬州十日记》:亲历者叙述满清在扬州十天的大**。近年来,一些清遗分子,对其真正性提出质疑。
但诸如《明季南略》多众多其他资料、甚至满清自己的《扬州志》,和现存的满文档案,都证明了大**的存在。
明末吴嘉纪《过兵行》,也描写了扬州浩劫以后的惨状:
扬州城外遗民哭,遗民一半无手足。
贪延残息过十年,蔽寒始有数掾屋。
大兵忽说征南去,万马驰来如急雨。
东郊踏死可怜儿,西郊掳去如花女。
女泣母泣难相亲,城里城外皆飞尘。
鼓角声闻魂欲死,谁能去见管兵人。
令下养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
入即沸腾曾几时,十家已烧九家室。
一时草死木皆枯,骨肉与家今又无。
白发归来地上坐,夜深同羡有巢鸟。
写下这首诗的吴嘉纪,其著作在满清时代,也是查禁对象。今天得以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近乎奇迹。
  
下面例句满清篡改文献的几个例证:
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清《四库全书》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满清将“膻腥”改作“凋零”。
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满清将“耻臣戎”改作“挽雕弓”。
另外,根据一些近代学者,发现的宋代刻本看,很多描绘金元**的史料,在满清《四库全书》中,全部遭到了删除和篡改。
最令人发指的是,满清还通过篡改文献,达到对汉民族进行诬蔑的目的。
如满清宣称,张献忠立有碑文,曰:“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但根据近年四川考古工作者,找到的张献忠碑文看,实际却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根本没有七个杀字。这些杀字,显然是满清走狗文人胡编出来的,为把屠川的事实栽赃嫁祸给张献忠而作佐证。

满清入关,是异族统治华夏,除了像蒙元那样用屠刀震慑汉人外,满清还大肆笼络汉人知识分子。其笼络手段是以前所有异族统治者无法企及的,一是大力提拔和任用汉臣,二是**和扩大科举进士,三是满清贵族本身就了解汉文化并精于以汉治汉之道。尽管如此,汉人仍不满和不服满人统治,其中的领头鼓噪者自然就是知识分子。这就是满清统治者需要发动**和篡改史料的起因。
同时说一下,满清对听话的知识分子的笼络是有一套的。像康熙朝开设的博学鸿儒科考试,乾隆朝举行的四库全书编纂,这些都笼络了当时的读书人,让他们有事做,不去搞反清事业。满清皇帝还亲自祭拜明太祖,修缮十三陵,安葬崇祯皇帝,并给抗清的民族英雄如史可法辈修庙祭祀,同时修撰明史,还别出心裁的给“从龙入关”的投降清朝的明臣设了个贰臣传,借以稳定明朝遗民的反抗情绪。满清不像元朝废除和**科举,满清大开科举,但是内容已经十分“八股”。明朝出现在八股文中的引用内容只要是书(**和小说除外)就可以,满清则明确规定必须引用四书五经,一个典故不对,功名就没了,于是知识分子大都趋之若鹜的成了书呆子,除了咬文嚼字,在思想上再无建树。
纵观历史,每当民族危亡或灭亡之际,总有些见利忘义的知识分子丧失气节,不仅对入侵者摇尾乞怜并成为汉奸,还拼命迎合入侵者的需要以曲解和上纲上线的方式**其他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满清**政策的施行,必须依靠一群变节的知识分子去执行,他们才有足够的办法和能力去帮助入侵者审查和定案。满清统治者需要尽快在精神上奴役华夏民族,,而一些迫切需要荣华富贵的知识分子就会丧失气节协助他们,从而迫使其他知识分子和群众快速奴化或沉默。
这样,满清殖**义者通过**消灭有气节勇于反抗的正义知识分子、潜在的敌对知识分子和因内部倾轧而需要消灭的知识分子;再对史料进行肆无忌惮的篡改,迷惑愚化后世知识分子,笼络甘心为奴或误信满清为正统的知识分子,达到瞒天过海、在精神上消灭华夏民族的目的。满清殖**义者深知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精英这个道理。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45
發表於 2013-4-17 07:51 
175.150.160.211
通过满清的**、**、篡改史料和笼络愚化,以知识分子为首的大量中国人渐渐地忘记了什么是中国、中华和华夏,反而认贼作父误认满清为华夏正统。王国维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王国维不仅留辫,不仅**日本,不仅自称“亡国之民”,而且其著作及书信对清室均以“我朝”、“本朝”、“国朝”、“大清”相称,无一例外。可见,他始终以满清奴才自居,其忠于满清的态度极为鲜明。所以说王国维既是殖**义和奴才文化的卫道士,也是满清的“忠臣烈士”。
这种毒害是深刻和深远的,哪怕是在辛亥****满清殖民统治、驱除了鞑虏之后,还有很多的华夏族人、炎黄后裔如王国维张勋等辈以留辫子表示怀念满清,妄图复辟。王国维张勋是经过满清奴化教育的过来人,想复辟还有点理由,然而令人心痛的是,为什么在满清都覆灭一百多年以后,还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在为满清唱赞歌?可见满清笼络愚民的政策影响之深远。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为什么要坚持批判满清奴才文化、肃清满清遗毒的原因。“不彻底批判满清,中华的复兴无从谈起”的确是至理名言。
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汉人祖先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我们应该明记,什么才是中国,什么才是华夏,要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如果一味自欺欺人,坚持荒谬的史观,醉心于推崇拜使中国饱受**和耻辱的满清,还有什么面目面对反抗异族侵略和**的先烈?还有什么面目面对惨遭**的同胞?还有什么面目面对炎黄列祖列宗?
今天的我们,面对鼓吹野蛮、黑暗和血腥,追捧汉奸、贬低华夏民族英雄,污蔑汉族及其历史的可鄙逆流的时候,更应该努力纠正谬误史观,为民族的自强、华夏文明的复兴坚定信心。汉朝先人曾经强有力的宣告:“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必将再次响起。



附录一:王国维几篇词
采桑子: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醉葉還醒。忽聞孤鴻三兩聲。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都作連江點點萍。

《青玉案》:姑蘇臺上烏啼曙,剩霸業,今如許?醉後不堪仍吊古。月中楊柳,水邊樓閣,猶自教歌舞。野花開遍真娘墓,絕代佳人委朝露。算是人生贏得處:千秋詩料,一抔黃土,十里寒螿語。

《蝶戀花》:窗外綠陰添幾許?剩有朱櫻,尚系殘紅住。老盡鶯雛無一語,飛來銜得櫻桃去。坐看畫梁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附录二:鲁迅先生评满清之于中华: 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鲁迅先生评满清之于中华: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鲁迅先生的《算帐》:

  说起清代的学术来,有几位学者总是眉飞色舞,说那发达是为前代所未有的。证据也真够十足:解经的大作,层出不穷,小学也非常的进步;史论家虽然绝迹了,考史家却不少;尤其是考据之学,给我们明白了宋明人决没有看懂的古书……

  但说起来可又有些踌躇,怕英雄也许会因此指定我是犹太人,其实,并不是的。我每遇到学者谈起清代的学术时,总不免同时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事情,不提也好罢,但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奴隶,却换得这几页光荣的学术史,这买卖,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

  “可惜我又不是数学家,到底没有弄清楚。但我直觉的感到,这恐怕是折了本,比用庚子赔款来养成几位有限的学者,亏累得多了。”

  “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汉满的界限的不是书,是那大辫子,是砍了我们古汉人先祖的许多的头颅,满清这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这血史。”

  “其实说到这大家早忘了满清的血史,四库全书还是功不可没的。满清的手段大大的高明和阴毒,不是焚书,而是全毁!!!抽毁、剜去之类的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他们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其目的非常非常的明确,即使我们永远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

  鲁迅先生文章:满清阉割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他们(满清皇帝)是深通汉文的异族的君主,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也鄙夷,但也恐惧,有苛论,但也有确评,**只是由此而来的辣手的一种……我们不但可以看见那策略的博大和恶辣,并且还能够明白我们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的罢。

  《前锋月刊》上用大号字题目的《黄人之血》的作者黄震遐诗人,不是早已告诉我们过理想的元帅拔都了吗?这诗人受过傅彦长先生的熏陶,查过中外的史传,还知道“中世纪的东欧是三种思想的冲突点”,岂就会偏不知道赵家末叶的中国,是蒙古人的淫掠场?拔都元帅的祖父成吉思皇帝侵入中国时,所至淫掠妇女,焚烧庐舍,到山东曲阜看见孔老二先生像,元兵也要指着骂道:“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的,不就是你吗?”夹脸就给他一箭。这是宋人的笔记里垂涕而道的,正如现在常见于报章上的流泪文章一样。

  贼"、`虏"、`犬羊"是讳的;说金人的淫掠是讳的;`夷狄"当然要讳,但也不许看见`中国"两个字,因为这是和`夷狄"对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种族思想来的

  “不亦快哉!”――到了一千九百十一年的双十,后来绍兴也挂起白旗来,算是**了,我觉得**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的在街上走,再不听到什么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摩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了。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45
發表於 2013-4-17 07:52 
175.150.160.211
湖北一女子考生的0分作文,实在令人愤慨,但是问题又是很现实的,愤青般的愤怒无用。

  先说0分的判定。即使天气再热,阅卷教师就算快中暑了,看到如此一篇的文章,相信阅卷老师不敢独自一个人给出0分。按照惯例,不管是0分还是满分的作文,都是经过阅卷群商量后才能给出的。这篇作文最后的结果是0分,那么就必定是阅卷组商定后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是阅卷组的观点。如此文章出现,必定引起阅卷组的震撼及哗然。但是有些网友已经说都到了,阅卷组即使有人想给这篇作文高分也不敢,根源在于,作者在文章中对很多公理性质的东西的抨击非常直接而且尖刻,但是说的又都是现实问题,即使说她偏激了,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进行反驳——在众多媒体给出的事实面前,任何反驳无疑为狡辩。那么为什么会导致最后不敢给分的情况呢?在我看来,还是在于文章中公然挑衅中国教育制度的文字。虽然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和弊病每年都在说,但是让一个中学生来说,而且说到了问题的疖症,把问题的关键全部说中,并且直接批驳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实际需求格格不入的问题,放在高官那里,教育部或其它部门,全部都是颜面扫地的事——连一个小孩子都可以清楚认识到的事,这些高官政要居然这么多年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而一旦给分,或给高分,无疑就是对这样的观点的认可与肯定,那么之后扯出的麻烦就是一堆一堆了。

  我可以再给一种更让大众可以接受的说法,那就是目前的阅卷老师与现实严重脱节,与这一代学生代沟更大,如此激进得有些偏激的观点不是他们可以接受的。


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5高考作文湖北0分卷: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的意思,不外乎做人做事要灵活跳脱,不能死板,在一棵树上吊死;看待一个事物,它是否完美,也要从内到外考察,内涵好,从外在看起来又高雅精致,那就没的顶了。但在我看来,从现实的社会意义上说,不如理解为人的身份,人的能耐,不能拘泥于某个地方,要灵活变通,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获得成功。
  
  我是一个女生,但也知道,这样的道理不劳他郑重地写到书里,生活已经教育了我们。说实话,我还没决定是否真的上大学,就算这篇作文给我低分,我也不会太在意。读了大学又如何呢?!许多人大学毕业等于失业,奔波劳顿找工作,低声下气还被人骂。前段时间,不说有人本科才200块,博士1400块吗?今天我在街头过早,香喷喷的热干面真是好吃,但你猜怎么啦,早餐档口的档主是我的邻居阿鹃,一个读了本科的大学生。
  
  灵活变通才是成功之道,尤其作为一个女性。棉棉、卫慧等宣称她们是美女作家:入乎其内,故能写之之作家;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之美女。张维迎之流,出能出得到大学讲堂,入又能入得了资本家的盛宴,按现在的做人标准,那是人中龙凤哪。去两年有个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调查报告引起满城风雨,不就是取材于武汉的吗?白天是一本正经的女大学生,夜晚却是一次百金的妓女,你说,做个女大学生我又有多么稀罕!做人做事不能表里如一,不能内在外在的尽善尽美,不如别做的好。我妈妈教我做武汉鸭脖子,就反复叮咛务必要入味,而且外在的颜色也要求高,不能让人误以为是某类排泄物。
  
  社会的竞争无比激烈,给人弱肉强食的丛林感觉。何况,这骨子里还是个男权社会,性别上的就业歧视并不少见,我是不是也要象美女作家那样,说“气得下面都湿了”呢?我们湖北人外号叫九头鸟,如果不学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耐,又怎么能够挣得一餐饱饭呢?我们湖北古时候叫楚国,有句话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明我们多么爱美,但为什么我们湖北女人现在性格急躁,动不动就骂骂咧咧呢,我想,和现在的社会状况一定有关。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几十年,搞什么男女同工同酬,以致一个个变得男不男女不女,粗壮结实,不爱红装爱武装。许多变态男人居然欣赏穿制服的女军人,女警察,女干部,流着哈喇子说她们英姿飒爽,这不是男人造的孽吗?
  
  居里夫人说过:“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不过她漏了下句:“女人能做到的,男人未必能做到。”我们要决定自己的道路。查泰莱夫人曾经说过:“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我们就是要做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人,回到几十年以前的老路。而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求什么出将入相——那只怕忽然短命或祸事来临——只要出有宝马奔驰靓车,入有别墅豪宅,就心满意足了。而这一切,要靠我们辛勤的梳妆打扮,呵护肌肤,象水一般晶莹剔透,修习礼仪,进而仪态万方,风情万种。这,才是钓到金龟婿的唯一途径。这些学问,大学课堂里能教给我们吗?成功之路与其说是自己选择,毋宁说是男权社会所逼,他们居然要求我们:在家是主妇,在外是贵妇,床上是荡妇。我,我又气得。。。。。。
  
  王国维讲的是诗人要怎样怎样,他不知道,诗人、诗歌在这个社会中早就不吃香了。海子听说过吧,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就不明白,依着视觉描绘次序,面朝着大海,又如何能看到春暖花开呢,莫非是海市蜃楼?这诗人做的,逻辑不讲究,脑子不清楚,神经搭错线,不自杀,或杀妻,又有什么更好的下场呢?这样的男人,一副穷酸落魄模样,又有哪家的妙龄女子看的上?!而他王国维,据说是前清的遗老,“皇上啊,皇上,你去哪啦!”眼见大厦轰然倾倒,丧失了精神家园,虽然衣食无忧,却仍然如丧家之犬,一头钻进故纸堆里,寻死觅活要寻找治国良方。他哪里知道,新时代已然来临,发了霉的三坟五典里面,哪里找的出来新药方,适应新文明的新思想呢?!就是那平等思想,也是舶来品。圣经中,上帝说:“子民们,你们都是兄弟姐妹!”好象要有光,就有光一样,以人为本的平等思想问世了。我们也有古话:“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过我们却不是为了人的平等,而是为了保律的权威不受到破坏,不给子民们犯法后逃脱惩罚以借口。
  
  王国维绝望了,自杀了,“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这是必然的。他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和他从论诗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天差地别,可叹可笑啊!王国维对一些雕虫小技如诗歌的欣赏癖好,仿佛一个冒着铜臭的权贵富翁,把玩着一个上古的鼻烟壶,或前朝宫廷贵人使用过的一樽精致夜壶。生活早已给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感悟,他却在《人间词话》中絮叨,我看,这《人间词话》可以扔到垃圾桶了。王国维可以休矣。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45
發表於 2013-4-17 07:52 
175.150.160.211
 最后说一句:老师,你就看着给个分数吧,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