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人中讲道(175)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24
發表於 2013-2-26 22:31 
175.150.160.42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人中讲道(175) 萨满大巫师金庸琼瑶对汉族人的巨大阴谋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诗,被收录入90年代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后面: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里涉及很高级的不知不觉中对汉文化进行阴险的嵌植手段。我要详细讲解。

----------------------
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写给所有被金庸欺骗的人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满清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书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庄)廷鑨慕其名,列之参校中,得脱罪。”

《明史》案主要由两人告发,杭州举人查继佐是首告,归安本地知县吴之荣后来再次告发。如果起初查继佐不告发,吴之荣也未必会关注此事,更无须因担心失职被惩处而也跑去告发(当然也不排除其兼有邀宠的动机),所以说这场浩劫的根子还是在首告查继佐身上。要说知县吴之荣职责在身,向上反映也属正常。而查继佐仅为了避祸和妒忌,就借刀杀人,向满人告发自己的汉族同胞,所为可谓极不光彩。这场浩劫之后,归安文坛和文人都遭到重创,文士中唯有查继佐因检举有功而受到清廷的嘉勉和赏赐,和吴之荣一起平分了庄家的家产,还从庄家得到了“十余舟”抄家得来的家俱器物(《费恭庵日记》)。不久之后,查家便因此次功劳得到清廷的赏识信任,举族入了旗,自此成为了满清统治集团的“自己人”。可以说,查家日后的繁盛,与查继佐告发文字狱,踏着别人的尸骨向上爬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地。

然而金庸秉心有偏,为了谋求根红苗正、良好口碑,便竭力想要遮掩祖上的这幕劣迹,甚至不惜为此伪造历史。他借助其拥有的显赫声名和自己小说的广泛流传,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试图扭曲真相,混淆视听,竟然在《鹿鼎记》中把查继佐写成了正面人物、文字狱的受害者,还将其与顾炎武、吕留良这样的反清名士置于一处,把告密的丑恶行径都推到了吴之荣身上。《鹿鼎记》影响深远,读过的人不计其数,大部分读者无心考究历史,也想不到金庸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混淆是非,指鹿为马,所以多被其蒙骗,在记忆中留下了一段被篡改的史实。原本一段海宁查氏的“不光彩”历史,反倒被金先生巧妙地利用,让世人都以为其祖上心怀故国,不肯屈从于满清淫威,在文字中暗讽时弊,才招致灾劫。一个可耻的告密者、给江南文坛惹来大祸的小人,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反清英雄,金先生的生花妙笔实在令人又敬又佩。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读过《鹿鼎记》的人应该会对吴六奇这个名字有印象。在书中,吴六奇是一位慷慨豪侠的英雄、潜伏敌后待机而动的抗清义士。但事实上,吴某人却是一个贪生怕死、叛国投敌的铁杆汉奸,投降后一直对清廷忠心耿耿。吴六奇本是永历帝授的南澳总兵,顺治七年时,大汉奸平南王尚可喜挥军南下,吴六奇当即率部迎降清军,此后随同尚可喜征粤,剿灭明军残部,屡立奇功,并积功被清廷升为提督、少师、兼太子太保。

据徐鼒《小腆记年附考》卷十七记载:“清世祖顺治七年春正月。戊辰,我大清兵复取韶州,明总兵吴六奇降。[考曰:海宁查孝廉伊璜识吴六奇于未遇,后从王师征粤,官至提督,厚报伊璜。王士祯《文集》、钮琇《觚賸》、蒲松龄《聊斋志异》、蒋士铨《忠雅堂文集》皆记其事,谓六奇以乞丐遇征粤之师,途中被执,献策从戎,积功至节钺。鼒按:诸君皆据传闻言之,其实六奇在明时为五虎乱潮之一,踞大埔、饶平、程乡,永历帝授为南澳总兵。顺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等自南雄下韶州,六奇与碣石镇苏利迎降。《台湾外纪》、《行在阳秋》言之历历,安得谓乞丐迎降乎!《贰臣传》谓六奇丰顺人,少时乞食各郡,习山川险夷,至是以总兵降,请乡导大军,招徕旁邑自效,盖乞丐乃少时事,查、吴相遇,实在明世。旋附义旅,为桂王驰驱,后人讳之,而托言骤贵于兴朝,非实录也。附辨于此。]《查继佐年谱》引。”

金庸之所以颠倒黑白,硬把一个汉奸美化为抗清烈士,主要原因就是查家与吴六奇交往密切,一损俱损。吴六奇落魄时曾得到过查继佐的资助,后投身军旅,当了明朝的总兵,降清后官至提督。此人不忘旧情,“厚报伊璜”,还曾助查家脱难。据《偶然录》记载:“公应吴督之招,在两广署时,陆晋亦贵为潮州提督。盖晋逸去后,即从军效力,积功谋任至此。知公至粤,遣使赍帛书为请,公赴之,晋郊迎百里外,其崇奉之礼不异于吴。”可知查继佐受到了两广提督吴六奇和潮州提督陆晋异乎寻常的礼遇,查家是当时“沾官气”的大族。

写小说虽然允许艺术夸张和改编,但总不能颠倒黑白、忠奸互易。如金先生般把小说当成歪曲历史的工具,借助其颠倒是非,谋一己之私者,实属少见。

四、《明史》案始末

《明史》案是满清所兴的几大文字狱之一,株连甚广。湖州(今浙江吴兴)庄廷珑聚众编辑明史,清廷在撰写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煞费苦心地大肆篡改,歪曲事实,自然不能允许有人说出历史的真相,于是一经告发后就严厉惩治。据《鲒琦亭集》二二《江浙两大狱记》记载:“江浙名士列名书中者皆死,刻工与鬻书者亦同时被刑。”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湖州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佐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十月,吴之荣为庄廷鑨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按,继佑是继佐原名,因科举之错而从其误。)

据况周颐写的《眉庐从话》记载:“吴兴庄某作《明史》,以查伊璜列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次年七月,归安知县吴某(吴之荣),持书出首,累及伊璜。伊璜辩曰:“查继佐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某将继佐列入校阅,继佐一闻,即同检举,事在庚子十月。吴令为庄某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继佐之功当在吴某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佐早而吴某后,吴某之罪不应在继佐下。今吴某以罪受赏,而继佐以功受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详。”各衙门俱以查言为是。到部对理,竟得昭雪。遂与吴某同列赏格,分庄氏籍产之半。”

全祖望《鲒琦亭集》载:“惟海宁查继佑、仁和陆钎,当狱之初起即首告,为庭珑慕其名,列之参校;故得免于罪。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24
發表於 2013-2-26 22:32 
175.150.160.42
据张岱的《快园道古》记载:湖州庄廷珑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珑遂将继佑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1660)十月,吴之荣为庄廷珑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共衙门俱以查言为是,到部对理,竟得昭雪。遂与之荣同列赏格,分庄珑籍产一半。”

查继佐门人沈起所撰《查东山先生年谱》:“清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陆子丽京(圻,字景宣,钱塘人)告先生曰:‘南浔有庄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贡生)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摘按,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记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因投牒督学,手著四六体,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余口。”

中华书局《查继佐年谱》也证实查继佐正是此案最早向清廷告发之人,年谱注引查继佐《得案日记》曰:“……余自作牒四六体,投督学胡尚衡,亦不得报。余手启胡:‘语陟鼎革而衡文,不知之乎?他日门户之忧,当与共之,勿谓此日不言,故警。’始以原牒行湖府学,学官为赵君宋,温州人,颇有深望。时鑨已卒,父老七十余岁矣,自言此书无不敬,可上闻。即奈何渔猎君宋毒之,详于府道。庄不得已,行千金寿知府陈某………”

上面六则史料所述大体相近:庄庭珑慕杭州举人查伊璜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查伊璜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但学道并未在意此事。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再次告发,此书终引起清廷关注,遂大兴文字狱,相关人等被捕杀殆尽。同列参校的查伊璜非但未伤毫发,反而因首告有功,“与之荣同列赏格,分庄珑籍产一半”。

在《五石脂》中,记载更为翔实,但与上面几则略有出入,比如查继佐告密所得不再是庄家财产的一半,而是十分之一,加上“十余舟”的器物。

”……同时以不列名而获免者,尚有四人……陆璘,查伊璜、范文白、陆丽京……伊璜名继佐,海宁举人……咸负文望,列名参订中。庚子书成颁布,三人以不相闻,于顺治十八年辛丑十二月,具呈学道胡尚衡,辨明其诬……之荣出首时,即谓庄胤成(即君维)、朱佑明、查伊璜等共造此书。至公庭质对,亦坚执伊璜等主笔。查以递过检明呈为词,吴复质其何不首督抚而独首学道。明系借此得赃名实两遂之计。查遂无词。囚禁者逾时,既乃密求于粤中总兵吴六奇,事始得解。先是满官督抚上本,俱依之荣口供,谓查系同谋造送。及吴为查营解,至定案时,遂一反其词。谓查三人,虽不比之荣之发觉,亦系首事之人,依律颁赏。故之荣荫袭拜他哈哈番,并给朱庄财产十分之一。查、范、陆亦得颁给器用什物。据《费恭庵日记》,谓曾亲见查等在慈感寺前领取朱、庄家具,约十余舟云。”

《五石脂》中的详尽记载给我们讲述了事件的另一个版本:查继佐正是《明史》的主笔之一,而不是其它几则史料中所述,是庄廷珑未经允可就擅自把他列入参订名单。查继佐后来向学道首告,正是担心出事,预作自保准备。而之所以他的告发没有引起任何关注,就是因为查继佐并不是真想把事情闹大,因为他希望借助修订《明史》而留下美名,所以他的告发不过是串通学道而做的戏罢了。然而查继佐没想到知县吴之荣也会告发此事,人家可是真告,所以很快就引来了朝廷的关注,他也被吴之荣告发。吴之荣看破了查继佐的小心思,当庭质问他既然告发,为何“不首督抚而独首学道”,于是“查遂无词”,被下狱囚禁。查继佐让家人密求粤中总兵吴六奇救命,在吴六奇的庇护下,才于重审时“一反其词”,不仅无人再提查继佐曾经担任主笔之事,他还反罪为功,嘉奖受赏。

“苍*宝之(明史),原本不可得也。问之庄氏,忌不与校。余素不一至南浔,偶鑨弟廷钺束脯余门,曰:家史意独为之,不欲分人,且先生不须此。余遂有明史之役,改曰罪惟录。九段摘按,查氏本人亦有心于明史,其告发庄氏之举,是否先有同道相薄之意,后生借刀杀人之心,则难言。”

而在《查东山先生年谱》注引查氏《得案日记》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查继佐告密的另一个版本和动机:庄家把新编撰的《明史》视为至宝,“不欲(把荣耀)分人”,不让别人参与校对,列名其上。而“查氏(查继佐)本人亦有心于”靠明史扬名,所以对庄家心怀不满;兼且文人相妒,希望对方无法成功,所以向清廷举发,希望能借刀杀人,用心可谓十分歹毒。

上面几种大同小异的说法孰真孰伪,如今已难确证,但查继佐在《明史案》中担当了一个既不光彩的角色,并在事后获利,却是众口一辞。以史料多寡来看,似乎第一种说法最为可能属实。

五、金庸祖上查嗣庭遭受的文字狱

在《金庸传》中,曾有过一个“维民所止”的说法:说金庸的祖上查嗣庭因为“维”、“止”二字给“雍正”去了头,所以引出杀身大祸,遭到文字狱的清洗。事实上,“维民所止”的故事早已被考证出是金庸自己编出来的谎言,并藉此不知欺骗了多少人。不过金庸的祖上,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查嗣庭,倒确实遭受了文字狱的清洗,他与儿子拷死狱中,死后还被戮尸,全家流放,连江浙两省的士子都受到株连,六年内不准参与举人和进士的科考。

此事就是著名的“查嗣庭案文字狱”,一直被金庸利用来混淆视听,遮掩其祖上查继佐的不光彩行为。事实其实很简单:满清有两大文字狱都与金庸祖上有关,一为《明史》案,一为查嗣庭案。只不过在《明史》案中,其祖上查继佐是可耻的告密者;而在“查嗣庭案”中,查家又成为受害者罢了。

其实查嗣庭案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狱。表面上看是雍正因为查嗣庭主持乡试时命题不妥而降罪,将其下狱处死。内幕却是雍正意欲铲除国舅隆科多,而查嗣庭是靠溜须隆科多爬至高位,属于铁杆隆党,所以便成为雍正首先要剪除的羽翼。所谓的“出题不当”,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在查嗣庭死后没几个月,隆科多便被处死。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24
發表於 2013-2-26 22:33 
175.150.160.42
显而易见,这场所谓的文字狱,不过是一幕披着文字狱外衣的权术争斗,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与其它因讽刺满清、弘扬汉族文化而获罪的文字狱有本质区别。而金庸编造“维民所止”的谎言,其用意也并不难猜:无非是想掩饰这场文字狱的独特性,尽量将其与其它文字狱混为一谈,以让人们产生“金庸祖上也是反清文人,曾因弘扬汉族精神招祸”的错觉。其实少年时读《鹿鼎记》,便感觉一开始文字狱那章与整体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多余。长大后才理解金庸这样做的高明之处:不仅巧妙地歪曲了事实,把“明史案”的告密丑行全都推到了吴之荣身上,洗白了其祖上查继佐;更配合他在《金庸传》中编造出的“维民所止”谎言,给自己塑造了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后代”的高大形象;同时更有力地掩饰了自己满人的身份,淡化了祖上曾任清廷高官的事实;还遮盖了他在小说中吹捧满清的不公正立场,可谓一举数得。仔细回想一下金庸写的小说、评传和杂文,对清初的几任皇帝(皇太极、努尔哈赤、顺治、康熙)都推崇备至,而自杀其祖上查嗣庭的雍正之后,就再无溢美之词了。

笔者十分佩服金庸的心计,能如此不着痕迹地塑造起自己的光辉形象,从一个告密者的后代摇身一变,成为文字狱受害者的传人,轻松就博取了人们的同情,可谓变被动为主动,将虚伪隐藏于无形之中。金先生能将岳不群伪君子的形象刻画得那样传神,果然并非幸致。

如果有人仍存疑虑,希望进一步了解此案的细节,请自行检索阅读陈伯良先生的考证文:“清代查嗣庭案本末”。

六、金庸是满人还是汉人已不可考

《满族汉姓对照表》:“[查] 老姓,包括沙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查氏(汉族)等。”

“姓查的人百分之八十五是居于安徽、云南的少数民族,剩下的百分之十五则是满族正白旗姓沙拉的一批满人改成的汉姓,以及后来加入满族的查姓汉人,主要居住在浙江以北的几个省份。”

“海宁查氏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一直是‘文宦之家’。”

七、金庸与海宁查家

海宁查家是海宁袁花的名门望族,其种族虽然已经混乱,但族谱还是比较确切地,今存《海宁查氏族谱》二十册。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份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在族谱中可以看到查良镛的序列,所以金庸自称出于海宁查家还是比较可信地。金庸曾在1995年2月给浙源乡查传宦的信中自称族叔,称对方为“传宦族侄”,还说到:“据长辈所言,我家的确于早年自婺源迁浙江海宁,故我们应是本家。”

满清自入关以后,对汉人一直采取防范打压的策略,所以汉人中门庭显赫者甚少。然而在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的叔侄数人同时在清廷居官,金庸就曾在《鹿鼎记》的楔子中洋洋得意地炫耀海宁查氏“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查家一时风光无限,全族加入了汉八旗,后来满族式微后又有不少人悄悄改回为汉族。有些人把金庸祖上说成是汉八旗包衣(即家奴),这是错误的看法,金庸祖上是正宗的旗人。

说起汉八旗,不似人们想象中,把死忠满清的汉人编在一起给个旗人头衔,在血统上还是汉人。当时的规矩是“满汉不通婚”,而汉八旗是可以与满族统治族通婚地,与汉人反不能通婚。所以随着血统在通婚中的变化,汉八旗人与汉人日益遥远,从实质血统上蜕变成了满人。如今的纯满族血统已经非常少,大多数满族人其实都是汉八旗的后代,所以人们把查家和金庸视为满人也是基本准确地。

当时满人排汉风潮甚浓,查家能得到清廷的赏识信任,实属异数。由此我们也可以基本断定,当时查家与满人的关系颇为密切,是当时迎合清廷的模范家族。很可能有不少满人改汉姓为查后,与查家进行了通婚等进一步的融合,遂更让清廷把查家当成“自己人”来吸纳重用。


海宁查氏中出过不少显赫人物,查嗣瑮、查嗣韩都是“七进士”、“五翰林”中的人物。据《查东山先生年谱》记载:“十四日,(查继佐)以痰喘故,拥衾危坐。夫人诞期将近,远迩姻族以次踵至……族侄嗣韩、嗣瑮以次供饮饵之事。”由此可知,这二人均为查继佐之从侄。而由族谱可知,查嗣韩为查慎行之堂弟,查嗣瑮为查慎行之亲二弟,所以查慎行亦为查继佐之族侄。而由族谱可知,查嗣庭是查慎行的堂兄,金庸误将其当作查慎行的亲兄。

海宁查家枝繁叶茂,人丁无数,金庸很可能出自其中默默无闻的一支。虽然金先生公然扬言自己祖上是翰林院编修查慎行,却无法提出任何证据,所以未尝没有攀附高枝以自抬身价的可能。不过既然他如此宣称,那查慎行的族叔查继佐自然也就与他有了关联,是他的族祖。此人当年告密的行为颇不光彩,金庸虚荣好名,自然担心影响到自己苦心塑造的“根红苗正”的良好形象,这正是他在《鹿鼎记》中竭力歪曲真相,美化查继佐的主要原因。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24
發表於 2013-2-26 22:34 
175.150.160.42
八、尾声

因为康熙待查家甚厚,所以金庸知恩图报,在《鹿鼎记》中拼命吹捧美化其人,将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硬生生塑造成了天下少有的圣君。而且出于对清廷的感恩和旗人内心的归属感,金庸对美化满清可谓不遗余力。《鹿鼎记》中整篇颠倒黑白,施琅之流成为正面人物,陈近南这样的反清义士反倒成了保守偏执、目光短浅之辈。《鹿鼎记》发生于满洲人入关不久之时,其时满人正到处圈地,把汉族百姓化作奴仆,大搞民族压迫。同时各处叛乱造反,并于邻国征战不休,百姓在战火流离和军费引发的苛捐杂税中辗转挣扎,饱历艰辛,卖儿卖女者不计其数……但在金先生的书里,却借韦小宝之口,将其描述成社会安定和谐,广大汉族百姓丰衣足食,“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书读,人人有钱挣”的盛世天丅朝。中国这几百年来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地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尼布楚条约”,也被瞪眼说成是大捷后的“平等条约”。如今“康乾盛世”的谎言早已被揭破,稍涉清史的人都知道当时其实是“欠糠盛世”;而且即使傻子也明白,大捷之后只会抢来领土,而决不可能去割地乞和地。

金先生对满清的偏袒和对历史的歪曲遭到了很多正直之士的不满,对他知根知底的武侠宗匠梁羽生就曾谴责他是伪中华,以中华之名,行满独之实。李敖对其的评价则更多

---------------------------
金庸民族观的蜕变

金庸,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说他是大师也好,说他是包衣也好,无论如何,他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的地位已经奠定。就我个人而言,曾经非常喜欢他的武侠小说,但是,对他后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观却绝对不能容忍。
武侠小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看唐传奇中的不少作品,已经有武侠小说的雏形了。待到满清末年,初具规模,出现了《江湖奇侠传》这样的作品。民国以来,武侠小说精彩纷呈,名家辈出,是武侠小说的大成之期。而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则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始,他本人也被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祖”。金庸出现之后,使新派武侠小说达到了巅峰。他的武侠小说,可谓雅俗共赏。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武侠小说,写出了武侠的最高境界;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言情小说,写尽了人间形形色色的情感;更有人说,金庸的小说不仅仅是小说,算得上是文学巨著。正如“金学大师”倪匡所说,“以前,世界上未曾有过这样好看的小说;以后,只怕也不会再有了。”
金庸的小说按创作时间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作品有:书剑恩仇录(书剑江山)、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大漠英雄传)、神雕侠侣、飞狐外传;中期作品: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素心剑);后期作品: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纵观金庸前后期作品,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其观点逐步从民族主义转向伪中华主义,尤其表现在对民族问题的理解观点上。现在我就浅析一下金庸是如何蜕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伪中华主义者。
1、 金庸前期作品鲜明的汉民族主义
金庸曾经说过,他的武侠小说在香港及海外华人社会流行,一个主要因素是它们充满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民族感情及民族命运,在金庸小说里都占着重要地位。近代中国人民族感情都特别强烈,也是基于类似原因,金庸小说充分反映了这点。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民族主义”的痕迹非常明显,金庸在1955后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这部书中,中国应由汉族人统治,满洲人是入侵的异族的意识十分明确。赶走满清,光复大汉江山的大业,值得好男儿抛头颅、洒热血。陈家洛继承红花会总舵主一位,缘于乾隆皇帝的身世,他和陈家洛有着兄弟血缘关系,而让陈家洛继承总舵主有利于反清大业。陈家洛继位后,为光复汉室努力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正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其中有一段对白充分表明了这个观点,陈家洛对乾隆说:“你是汉人,汉人的锦绣河山沦入胡虏之手,你却去做了胡虏的头脑,率领他们来欺压咱们黄帝子孙。这岂不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吗?”又说:“你一样做皇帝,与其认贼作父,为后世唾骂,何不奋发鹰扬,建立万代不易之基?”。
  金庸塑造的另一个民族英雄是郭靖,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母亲李萍逃难至大漠生下郭靖,从此在蒙古居住,郭靖的童年玩伴都是蒙古小孩,他与铁木真幼子拖雷性情投合结为“安答”,还被铁木真封为“金刀驸马”。但李萍告诉郭靖不要忘了自己是汉人,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这些教诲使郭靖形成了强烈的汉民族意识。他可以助铁木真灭金、攻打西域国家,但铁木真下令攻宋时,他便把个人恩情放在一边,毅然和铁木真及拖雷决裂,逃离蒙古。后来,带领襄阳军民抵抗蒙古入侵的就是这个大侠郭靖。更为可贵的是,郭靖助守襄阳几十年,直至城破后全家以身殉国,他把毕生精力和全家性命献给了自己的民族。
民族斗争并非毫无曲直可言的历史游戏,战争从来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金庸小说前期作品的主人公,陈家洛、袁承志、郭靖、胡斐、杨过,虽限于历史事实,都没有实现自己驱除鞑虏的理想,但对他们采取各种形式反抗异族侵略和奴役的正义之举给予了高度热情的歌颂,可歌可泣,虽败犹荣。

2、对民族主义的动摇
金庸中期作品《白马啸西风》中,有一段故事反映了他对民族主义的动摇。金庸在数中这样描写:西域大国高昌臣服于唐,唐朝要他们遵守许多汉人的规矩,赐了大批汉人的书籍、衣服、用具、乐器等等给高昌。高昌人却说:“野鸡不能学鹰飞,小鼠不能学猫叫,你们中华汉人的东西再好,我们高昌野人也不喜欢。”将唐太宗所赐的书籍文物、诸般用具、以及佛像、孔子像、道教的老君等等都放在这迷宫之中,谁也不去多看一眼。大唐帝国固然文化先进,但是硬要把自己的文化方式强加到弱小民族身上,结果只能征服其国,不能征服其心。在这本书中,金庸显然开始受到伪中华主义的腐蚀,错误的认为:汉民族在有时候是被侵略的,但有时候也是侵略者。

3、金庸的伪民族融合论正式形成
在金庸后期作品中,有三部涉及民族矛盾,分别是《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和《鹿鼎记》。金庸在这三部作品中处理民族感情上,民族的划分已变得轻微,不再强调汉民族主义,已经完全蜕变成一个伪中华主义,大谈民族融合。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身为明教教主,肩负着率领群雄驱除蒙古人统治、光复汉室的重任,但最后却娶了自己的民族仇敌蒙元郡主赵敏。他为了赵敏不惜逃婚,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连明教教主(后来的明朝开国君主)的位置都不要了,真让人大跌眼镜。而蒙古郡主赵敏为了张无忌,置国家大事于脑后,眼见着张无忌指挥明教教众对付元兵,她只求这张无忌莫来向她请教,让她为难,她便满意,她和张无忌似乎都没有强烈的民族感情。
《天龙八部》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萧峰自小就在丐帮帮主指挥之下,与丐帮兄弟执行抗契丹的使命,功劳大而当了丐帮帮主。后来发现自己竟是契丹人,随着他的命运,也将读者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以曾经是汉人现在又是契丹人萧峰眼睛看辽汉之战。这让读者很难区分哪一方是好人、哪一方是坏人,误导读者,使读者看到的是双方都有好人有坏人,错不在任何一方,而是在于战争。这种伪民族融合观念,盖过了民族主义观念。
到了金庸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满清已经入主中原,中国已是个殖民地。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与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极其相似,但金庸的民族观却有了显著的蜕变,在这部小说里,陈家洛的化身陈近南变成了悲剧性人物,他们的观点:满洲鞑子应撤离中原,把国家统治权还给汉族,但这个观点在金庸的笔下却显得苍白无力。而韦小宝的观点:满人统治中国后,老百姓有饭吃,国家强大,收服台湾打败了老毛子,那有什么不好?这个观点却被金庸大谈特谈。

纵观金庸作品,早期的例如《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中被戏弄的乾隆和满洲官僚。《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的灵智上人和藏边五丑、《连城诀》中的血刀淫僧。《射雕英雄传》中的女真人和《神雕侠侣》中的蒙古人等等。而到了后期,例如《鹿鼎记》中,被戏弄的却转而成为那些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英雄了,如《笑傲江湖》中对少数民族的肯定,《鹿鼎记》则完全肯定了康熙的统治,而不再强调满汉之别,丑化李自成、台湾郑氏政权,以及对黄宗羲思想的肆意歪曲。

至此,金庸已经丧失了一个炎黄子孙应有的民族气节。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24
發表於 2013-2-26 22:35 
175.150.160.42
------------------------------

金庸 害人不浅啊
他祖上三代满清进士
他当然怀念清朝了

--------------------------
金庸的堕落!

人老了,没有进取心了

“自从康熙当皇帝以来,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钱赚,干嘛推翻他呢,复国复民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关人鸟事”,查良镛通过韦小宝之口表达了自己的堕落观点:
不管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洲人、还是日本人,只要能令汉人苟活下去,都可以来统治汉族人,民族气节算个屁,爱国主义算个屁……
-----------------------------

他从未进步过,谈何堕落,查家本来就是满遗包衣家世,所谓包衣,不过就是满清的奴才而已。而郭靖是抗蒙古的,蒙古与他的满清家世毫无关系,因此他抗蒙古反元就表现得比较彻底,但韦小宝已经涉及到他的包衣世家了,对满清的奴性开始作祟,于是吹捧满酋。二者的差别,只不过就是关系的亲疏而已,从未有多少进步,谈何堕落。

------------------------------
這些都是思想奴化,消磨我漢人反抗意識,像韋小寶這些不明就里的無知小民,很快就上當了

堕落了,金庸前期的书还是很有民族情感的,后来就不行了。堕落了。尤其封笔作鹿鼎记。明显还想再讨好某个集团

自看了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之后对此人的好感全无,以后再也没有看过此人的小说了
得知此人乃不完全懂文化历史之人。实属那些半瓶子水在那里靠卖那些自己幻想出来的小说挣生活费

-------------------
金庸就没站起来过,何来堕落之说呢,呵呵,他一直是跪着的,梁羽生曾说他是“国士”,暗喻他是为政权需要服务的。

金庸本来就是一条狗,谈不上什么“堕落”,因为它从来都是如此下贱。

金庸是说书的,我喜欢古龙的作品!

--------------------------
金庸 金庸祖籍为江西省婺源县,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后全族人分入汉族八旗,正式成为包衣。其先祖查继佐是“明史案”最早向当局告发人之一。

1964年发表《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社评,遭新华社以“反共反华,亲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场”回应。被香港左派分子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更曾受死亡恐吓,一度离开香港暂避。回港后一路受港英政府特别保护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前后期美化满清的作品影响不大,但全是对反清之士的丑化,丑化天地会就是代表(孙中山就是天地会的)。中期的名作丑化汉人。混淆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阎崇年 其祖世代为满族包衣奴才,其祖父为伪满吉林熙洽手下的包衣奴才(管家),父为日伪山东的一个维持会长,光复后举家四处逃避,49年至北京定居。

结论:汉奸会遗传!
-----------------------
 金庸祖籍为江西省婺源县,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后全族人分入汉族八旗,正式成为包衣。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其先祖查继佐是“明史案”最早向当局告发人之一。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
 百度百科有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2619.htm
终于明白他为何美化包庇满清了。


刚从百度百科查了一下,知道“其先祖查继佐是“明史案”最早向当局告发人之一。”,终于明白他为何美化,包庇,歌颂满清了。

转过来,

【金庸简介】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荆勋贤”。原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金庸祖籍为江西省婺源县,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后全族人分入汉族八旗,正式成为包衣。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其先祖查继佐是“明史案”最早向当局告发人之一。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离开家乡海宁。1939年,15岁的金庸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那时他17岁,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另一说是写情书。)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当翻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姚馥兰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 friend.(你的朋友)。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建国不久,金庸为了实现外交家的理想来到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从而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

  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明报月刊》则是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对大中华关怀,深受全世界华人好评。 
金庸


  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数次回大陆,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
  金庸一生获颁荣衔甚多,其中包括:

  英国政府O.B.E 勋衔(1981年,褒扬其对新闻事业及小说写作的贡献)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24
發表於 2013-2-26 22:35 
175.150.160.42
金庸


  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衔;

  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等校荣誉院士;

  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

  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创价大学、香港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苏州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等校名誉教授;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1986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博士;1988年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名誉教授;

  1992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Doctor of Letters;1996年剑桥大学荣誉院士等。

  1998年,获香港市政局颁授“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香港(及海外)文学艺术协会颁授“当代文豪金龙奖”,同获此奖的还有巴金和冰心。

  2000年,获香港政府颁赠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编号10930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

  2003年3月,位于澳门新马路的文化会馆开设金庸图书馆,金庸亲临开幕并任荣誉顾问,馆藏中、英、日、泰、印尼版金庸小说。

  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随即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

  2006年,于12月完成剑桥大学硕士论文《初唐皇位继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

  2008年,9月应刘中树教授邀请,受聘成为吉林大学名誉教授。
[编辑本段]
【金庸家事】

  金庸结过三次婚,第一任妻子叫杜治芬,因婚外情背叛了他。第二任妻子叫朱玫,却是金庸生了婚外情,背叛了她。

  金庸和第二任妻子朱玫是1956年5月1日结婚的,当时金庸在《大公报》工作,用笔名林欢写着影评。夫妇二人在现在的坚尼地道二号租房居住,生下了他们的大儿子查传侠。

  朱玫可谓是金庸的患难之妻,《明报》草创,与丈夫一块儿苦战。但当《明报》兴旺,丈夫却移情他爱,和她结束了婚姻关系。朱玫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一生,于1998年11月8日病死于香港湾仔律敦治医院,享年63岁。替她拿死亡证的,竟然是该医院的员工,而不是她的丈夫,也不是她的儿女,令人唏嘘。朱玫为金庸生下两男两女。“我对不起朱玫……”金庸对记者说。
金庸与妻子林乐怡


  能与亿万富豪金庸白头偕老的女子叫林乐怡(洋名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现任妻子。她认识金庸时才16岁,比金庸小20多岁,在北角丽池一间酒店里相识。林姑娘那时是酒店的侍应。那天,金庸刚与第二任妻子吵过一架,正失意至极,就到那家酒店的门边坐下。 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请失意的男人吃碗面,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林姑娘,一见钟情。这就对不起朱玫了。 再离婚,再结婚,并送小娇妻到澳洲留学,至今恩爱。

  大侠金庸是个风流才子,据说,当年大侠金庸苦恋夏梦,金庸生平唯一一次创作剧本并亲执导筒的目的就是为了一近芳泽,但最终未能携手。
[编辑本段]
【笔名缘起】

  当年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曾想过笔名的问题。后来决定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这就成为了他的笔名。

  金庸先生也用过其他的笔名,例如用姚馥兰(英文“你的朋友[Your Friend」”音译)写影话,如用林欢这笔名写影话也写电影剧本,在读者中间也曾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武侠小说】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和“金庸作品集序”)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结集出版。

  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于2002年11月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
先祖是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发人,他写出那样包庇美化满清的小说来,就不奇怪了。

------------------------

金庸小说的大多主角都是汉人,但在儿女情长和民族大义中,最后都选择了放弃,小宝没有杀康熙逃命,张无忌没有去推翻元朝当皇帝逃了,陈家洛最后也放弃刺杀乾隆,袁承志也没杀皇太极.
这些都是汉八旗的特色,知道自己是汉人,但最后只能为虎作伥或者隐忍逃走.

真正的朱元璋,孙中山之类从来不会因为儿女情长而放弃民族大义的.
-------------------------
梁公羽生老先生痛批满清遗老金庸
  
  金庸的鹿鼎记严重歪曲历史......美化满清政权
  
  其实这并不奇怪,金庸原名查良庸,家族在乾隆时期是巨富.当大官的.
  
  为先人辩护嘛,不难理解
  
  金庸是包衣出身
  
  看他的小说还不清楚吗
  
  一般情况而言,人的出身决定他的立场,
  
  金庸老先生的包衣出身,自然要替他的祖先辩护,如果他能批判这些包衣奴才,这些投靠异族,成为残杀本民族兄弟姐妹的帮凶,这样的汉奸集体,那他就成了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人了,起码在言语上。
  我想作为一个汉人,摊上一个协同残杀数千万本民族兄弟姐妹的祖先,无论如何,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只是,很明显,他是个普通人,他要为祖先讳,要为他的祖先的行为辩护。
  而且把这种历史观贯彻到了他通行华人世界,甚受推崇的武侠小说中,这对于大多数没有多少历史素养的读者而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的历史是非观念。这就不太好了。
  
  从天龙八部,到射雕英雄传,到鹿鼎记,你能找出几个形象丰满,有血有肉,反抗民族侵略,的汉族英雄人物吗,
  一个乔峰还是个契丹人,出来个郭靖却是蒙古人培养的。
  一个不知道父亲是什末人的韦小宝却成了最有远见卓识的汉人,况且他还是个扬州人,他都想通了,可以放弃扬州十日这样的血海深仇,其他人还有什末想不通的呢。圈地,文字狱,屠城这些恶行全归于鳌拜,荣誉尽归于康熙,而且康熙还帮助大家报了仇,你们还有什末不满意的,何况康熙还让大家吃饱了饭。而历史上,康熙文字狱没少搞,屠杀也没少做。
  
  可是我们要问一声,康熙也罢,满清八旗也罢,有人种粮食吗,有人从事生产吗。你寄生在中华其他各民族身上数百年,得了那末多实惠,留下一个清末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中国外加数不清的屈辱条约和一个东亚病夫的尊号,说声对不起,现在都是中国人,那也就算了,没人会因为你祖先的恶行跟你算账。可是,你还要说屠杀有理,寄生有理,这就有点过分了。我可以原谅你无知,可不能原谅你颠倒黑白。否则我死了以后,无法面对惨死在屠刀之下数千万各族百姓,无法面对那些屈辱的被强奸淫虐的妇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金庸1994年在北大的演讲:

“我另有一个重要观念,今天没有时间详谈。我认为过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人、满洲人侵略中华,大好山河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必须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做庄”满洲人建立清朝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这些观念我在小说中发挥得很多。希望将来写成学术性文字。

---------------------------------
在《天龙八部》里他瞎写宋朝大军也曾经到辽国国土内“打草谷(抓老百姓为奴)” 此事写在乔峰知道他是一个契丹人之后 还写他乔峰为阻挡宋军“打草谷”祸害契丹百姓 勇敢的与宋军展开了斗争 这所有的文字全都统统是完全的胡说八道!!!!当时打草谷是辽国人独有的野蛮邪恶风俗 汉人怎会有此风俗????!!!!而且 军事上不强大的宋军 也没什么能力到辽国国土内“打草谷”的 这完全在金庸对宋王朝的诬蔑!!!!


另外 汉奸狗书《鹿鼎记》里他胡说什么满清比最强大时的明朝 国土也得大三倍 还说什么明朝皇帝里绝对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康熙圣明 这都是无疑的汉奸谬论!!!!难道不是吗????
------------------------------------
不看不知道,一看,我還真的嚇一跳。現在才了解。。
----------------------
即使是他的早期作品中 <<碧血剑>>里赞美皇太极 <<射雕英雄传>>里赞美铁木真 也都是错误 只能给他们打65分 而后期作品 天龙八部只能有30分 鹿鼎记0分!!!!!
-----------------------------
如果说1994年他在北大的讲话还有外界压力的话 那么 鹿鼎记和天龙八部里的那些文字 没有任何人逼他写 是他自己在香港胡写出来的!!!!!

2006年 金某人还拜祭了狗汉奸施琅 真是无耻可恨!!!!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24
發表於 2013-2-26 22:36 
175.150.160.42
------------------------------
小说而已,何必那么较真,小说的基本创作要求就是结合现实虚构情节!
---------------------------
那我写个日你老婆的小说怎么样?
老百姓从来不关心真正的历史怎么样,它们只关心娱乐媒体,
所以,写小说控制了娱乐媒体,就控制了老百姓的心。
你说重要不重要?
这之后,那些关起门来研究历史的教授一杀,谁都不知道了。

----------------------------
楼上懂得皇汉民族主义思想吗???不懂就去置顶帖里去学 这是汉网对新人的基本要求!!!!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小说当然不是历史 但你看过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吗???? 那也是虚构的 可是每一部都充满了汉本位历史观 充满了对契丹辽 女真金 蒙元 满清的深深仇恨 这是金庸具有的吗?????都是虚构的小说 历史观却差了这么多!!!!不是两人个人思想的问题 还是什么问题???回答我!!!!!
--------------------------
春城无处不飞花 你无非是想用金庸迷的人数众多连为他张目 可在我和我的同志们眼中 只有皇汉本位历史观 没有什么人数多少决定对错 以支持某种观点的人数多少来判断对错 是疯癫 是病态 是荒谬 是可笑!!!!!!如果你不认同蒙元满清是中国亡国史 还认为那是中国正常内战 如果你不认为铁木真 窝阔台 忽必烈 皇太极 多尔衮 福临 玄烨 弘历都是跟东条英机 板垣征四郎 土肥原贤二 松井石根 岗村宁次一样的侵略者和战犯杀人狂 如果你不认为他们是在侵略中国而绝对不是统一中国 如果你不认为施琅是叛族大汉奸而绝对不是什么英雄 如果你不认为从1980年代以来 在高X考 计X生上对汉人和少X民的不同标准是对汉人的大不公 是自虐自杀 是在重走苏联解体 甚至是亡国灭种的道路 如果你不认为满清完全篡改和消灭了汉文化 如果你不认为蒙元时的中国和中亚 西亚 东欧一样是蒙古世界黑暗压迫的一部分 那么 就请你离开 就请你走 我是比你早的多来这里的 跟你比 我算得上元老 我知道这里的价值观 你如果认同伪中华 反感汉本位 真的请走吧!!!!!!

-------------------
哈哈 30 40年代伪满洲国满洲电影放映公司(满映)的那汉奸女演员李香兰的那些亲X日反X华的汉奸电影也不过只是电影而已 何须我们政府里的爱国者批判 批判她的人全都是有够无聊吗????!!!!!这就是你的观点????混蛋!!!!!

---------------------
批判汉奸电影,汉奸文学作品,从来是毛泽东时代的重要工作,就这么较真。
老百姓不看历史,只看文学。

------------------------
我如果英文纯熟 那么我就写一篇说英国皇室全都不是人 是猪狗杂交的产物的小说 然后再写上本故事纯属虚构 然后英国人就不会怪罪我了吗?????然后英国人就不会痛恨我了吗????直觉告诉我 这根本不可能!!!!

---------------------------

收集批判金庸-查包衣的文章
我到金庸的一些论坛中捣糨糊
多谢
-----------------------
要注意的满人多了

讲《说岳全传》评书出名的刘某某

谈钢琴出名的朗某

女排球教练郎某

唱《爱情鸟》,《带上你的故事跟我走》的流行歌手林某某
------------------------
蛮人一般都姓关、那、佟、郎。关之琳,那英,郎朗,佟大卫。

------------------------

自从满族英若诚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作为文化部部属高校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副教授,余秋雨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吹捧满清,马上得到上面的亲睐!

被英若诚任命为副院长!

不久,余秋雨公开批评汉服,被文化部扶为正院长!
-----------------------
碧血劍中大放厥詞,說嗜血成性的多爾袞,皇太極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倚天屠龍記中貶低漢人女子周芷若,擡高蒙古族的趙敏。大家都知道,那時候的蒙古人(不是說現在的蒙族兄弟)是嗜血成性的狂徒,怎麽可能像金庸描述的那樣呢。最後,在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義士,成了跳樑小醜!!大家知道,那時中國亡國不久,正如日本侵略中國之時,反賊汪精衛的明朝版吳三桂都還沒死呢,廣大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舉動放在哪個都是再正當不過的了,可是金庸卻不遺餘力的給屠我中華同胞的野人添金。

從此不難看出,金庸心中扭曲,凴他所謂對歷史了解,不會不知道史实。可見此人真是老謀深算,處心積慮,以中國人抗擊外國侵略為切入點,卻慢慢給大家洗腦!

我認爲從今開始,應該全面封殺此賊!!
---------------------
满族一直宣扬的历史观中的融合论,版图论的确影响了很多人,像余秋雨那样赤裸裸为满清蒙元歌功颂德的人很多.

--------------------------
金庸的先人是满清奴才,他的文很早就走歌颂异族的路子。从《书剑恩仇录》就开始了。

这个人的确擅长写小说,影响广大。

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以为东北是满洲带来的,以为尼不楚条约有汉字,以为满清税赋低,都是金庸普及灌溉的。
-----------------------
有“正气”??

你是涉世未深,思想幼稚吧??

谋略最深的,是只有最底层、最要害的位置有一丝阴暗埋伏。但从这一点开始,必要你全局如同尽费,如同在瓷器上凿一小缺口,早晚使你粉身碎骨。

《射雕》是刚刚开始,所以不能写得太露骨,那时候还有很多头脑灵活的汉人没有死,或者没有被其他事情迷住双眼,对他们来说“假装纯粹娱乐”的大声势还没有形成,人们很容易起疑心,所以他们还不敢明显的写。

《射雕》里面主要是淡化汉人的传统,杀死汉文化的根,实际上当时内地已经没有汉文化的根了,只需要轻柔的抚弄,你没有知觉的就被他们赶入“羊群了”,如了羊群你就丧失自我了,很难觉醒了。
辫子戏、篡改历史、计划生育、破坏汉文化遗存、使你心存恐惧、敌对民国、否定民国…… 这些都是偶然么?什么人才会这样做?是你一直认为的那样么? 你写在纸上分析一下。一定要作认真地思考,一定要想清楚,否则你依然是沉睡不醒的愚人。
---------------------
金庸这个罪人香港回归后更加努力的为满清歌颂了。


無頭像
原水
版主
Rank: 5Rank: 5

帖子 824
註冊 2012-5-27
用戶註冊天數 4324
發表於 2013-2-26 22:36 
175.150.160.42
我从来不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只在极度无聊的时候看过一部,其中的描述根本没有我心中汉家血脉的影子,极度反感。

金庸在香港97前就干了不少事情,香港人都知道,但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做,现在香港也被统战了,金庸这个贼更加有恃无恐了。

他是最阴险的一种人,悄悄改变你的性格和潜意识,这样的手段最为阴险,就好像用去痛片引诱你最终堕落到吸食白面的人,最阴险,最阴险,最阴险,最阴险,最阴险,最阴险,最阴险,最阴险!!!
-----------

汉网早已经觉察到金庸的巨大阴谋了。大家可以看到,金庸根本没有一个思想变化过程,从头到尾就没有变过,只不过是前期隐藏起了真实的意图而已。

还有琼瑶,纯种的满族人,清朝那么恐怖的时代,居然被琼瑶和现在的编剧写成皇帝爱民如子的模样天天在电视上放给汉人洗脑... 哎,中国呀

金庸,琼瑶,
胡适,徐志摩,余秋雨……
你们看一看满族阵营里的强大阵容,而汉族这边有谁?现在有谁能对抗么?没人!

满族和汉八旗,它们的教育资源远远超过汉人好多倍,它们的文学娱乐忽悠水平远远超过汉人。

“我们必须像一支蔓藤在一颗树木上。我们利用这树去爬,然后,勒死它,在来自它肉体的营养生长成为力量。”
金庸和琼瑶,都毒蛇一样缠绕在“情”上,你看琼瑶的还珠格格,极度变态的善与忍,什么饶恕邪恶是美德,
满族这条毒蛇对宇宙中最核心的情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污染。
人的情被扭曲,跟它们这些邪灵是直接的关系,它们附在人体上让人相信。

它们的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是犹太萨满巫术的因素在里面,所以能普及那么广也不是偶然的。
在电视上天天放给你看,你打开电视就是这个,特别现在拍的很多电视电影,里边都是这种因素的!

转法轮也是有满族文学家穆静动笔的。“1993年到1995年,叶浩先後參與編寫了《轉法輪》,又聘請著名滿族作家穆靜及另一位作家朱黎明參加書的編寫、潤色。由軍事誼文社出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發行了《中國法輪功》、《中國法輪功(修訂本)》。此外,1999年4月25日,法輪功圍攻中南海,也是由葉浩參與組織、策劃的。”

穆静原名穆振兴,笔名霍青、严凌。满族。辽宁海城人。

跟犹太一样,满族有一套全面的社会思想操控手段,胡适可以公然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100多年后才开始慢慢反应过来,不对呀;孔子明令禁止以德报怨,可是以德报怨还是在满清的儒家被视作绝对的孔子要求,扭曲了整个中国人的心灵。它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包括现在的金庸琼瑶,汉人没有任何文学家可以与之抗衡,包括鲁迅都不能,金庸琼瑶那东西蛇一样缠在情上是直接入心的,在满族全面全方位的文化攻击下,汉文化节节败退,现在在舆论阵地上已经完全失守被占领了,你以为他们只是“文学家”那么简单么?

你看金庸在1994年就在北大演讲讲那样的话,比法轮功97年的《游康熙陵》还早呢,别忘了当时清宫戏还远没流行开呢。不是媒体影响的它,而是,满族始终就操控着媒体,高度的有计划,有安排,有序,有策略,一步步向汉人灌输它们设计好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