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百年间“鞑靼人”的万世难恕之罪 !!! [打印本頁]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35     標題: 百年间“鞑靼人”的万世难恕之罪 !!!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15
#1
分享 [url=][/url]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百年间“鞑靼人”的万世难恕之罪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37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16
#2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翻看多位西方人所写的“中国游记”所谓“康乾盛世”的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1)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帕尔?达?克鲁斯(Gaspar da Cruz)的《中国志》(Tractado emque se cōtam muito pol esteco as cous da China);

  2)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

  3)曾德昭是耶稣会士,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

  4)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关于中国的报道,以及《爱丁堡评论》的文章。

  5)佩雷菲特所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克鲁斯的《中国志》1548年从欧洲来到果阿,开始了他的东方传教生涯。1556年他曾造访中国。

关于中国的造船水平,克鲁斯着重介绍了中国船队的庞大规模,甚至比喻说,中国皇帝能够用船在中国与马六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并对中国船只的类型以及龙骨水车的应用做了说明。这有力的反驳了许多大肆宣扬明朝禁海对贸易的影响,

而即便在禁海期间,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也蓬勃发展,和清朝“禁海、毁船、禁船、迁界”完全扼杀航海是两个概念。

明朝的禁海于 1567年解除了,可在此之前,私掠贸易船队规模不小,嘉靖年间的王直,徐海,吴平,曾一本,林道乾,林凤等人的舰队,

是具有“商业─舰队”复合体的特征的。克鲁斯于1556年访问中国时留下的记录充分的说明明朝海禁的力度远没有清国“禁海、毁船、禁船、迁界”完全扼杀航海的程度,

明朝的禁海只是针对海盗的戒备。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40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18
#3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1585年门多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出版,并在16世纪末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兰文等七种文字,共发行46版。

该书是16世纪有关中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概况最全面、最详尽的一部著述,

也是《利玛窦中国札记》发表以前,在欧洲最有影响的一部专论中国的百科全书。

书中记录了中国复员辽阔,有15个省(南、北二直隶,13承宣布政使司),每省的大小都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道路系统完备,

官道可容15匹马并行,如罗马大道,路边商铺林立,还有类似威尼斯的水城,北京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住宅犹如庄园,长城雄伟,建筑水平高超,农业发达,盛产丝绸、天鹅绒,纺织水平精湛,1582年西班牙国王喜获中国床单,

织法之巧妙令菲利浦二世惊叹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来观赏、借鉴。瓷器很便宜,欧洲人原来以为瓷器是用粉碎的贝壳做的。

最精致的瓷器是贡品,薄如玻璃。商业发达,而且同行的手工业作坊集中于一个街区。军队有步兵,也有骑兵,也有战舰,4天内可征集600艘。

门多萨还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造船的艌缝技术,由于填缝使用的添加剂十分合理,不但防水还可防虫,使中国船只使用寿命比欧洲长两倍。

中国士兵在数量上多于欧洲,在器械上处于均势地位。中国有独特的教育体系。各类图书十分丰富。中国人富于文明和教养。

门多萨特别提出,在中国人所有的发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惊的是中国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欧洲人之前已经使用火炮了。

欧洲人一向以印刷术的应用而自豪,“然而中国人早在德国人谷腾堡(Joan Gutenbergo)发明印刷术500年前已经用印刷术印制图书了。”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42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21
#4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门多萨认为印刷术是经俄罗斯莫斯科大公国传入德国的。但他也不否认另一种可能性,即中国图书经海路(红海)传到欧洲,从而启发了谷腾堡。

欧洲人对明朝那个时期火炮技术认识极不相同,拉达认为中国火炮陈旧,制造粗糙。而另一位船长阿尔蒂埃达(Artieda)

在致西班牙国王书中却写道:“……中国人使用着与我们同样的武器。他们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们铸造的更精致,更坚固。”

关于明朝那个时期的火炮,我们可以用郑成功曾在泉洲发现一门明朝嘉靖年间(1521年—1567年)制造的“发熕”来作参考,

其“重千斤,弹重二十四斤,远至四五里”,嘉靖年间正是《中华大帝国史》所描述的中国明朝时期,从“发熕”的射程和弹丸重量来看,

绝不亚于同期的西方火炮。以1815年英国海军的24磅炮或32磅炮为例,射角4度时,射程为1350米,射角抬高到8度,射程为2250米。

这种射程并不算远,1350米仅有2.7里,2250米也不过4.5里,“发熕”的“弹重二十四斤”,相当于26.45磅,从威力上来看比24磅炮的弹丸厉害。

虽然所谓“发熕”“远至四五里”的射程不见得是发射的“弹重二十四斤”的炮弹(古书记载习惯语言精炼,多取最大值,

所以 24斤是最大的弹丸,但“远至四五里”却并非一定是24斤弹丸的射程),但是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英国海军的24磅炮或32磅炮是1815年的水平,对比明朝嘉靖年间(1521年—1567年)已经过了整整248年~!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44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22
#5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在论及中国印刷术时,克鲁斯只提及中国已经有900年使用印刷的历史。而门多萨如前所述,则阐明了中国使用印刷术的来龙去脉,

以及印刷术西传的路线。法国著名文学家蒙田(M.Montaigne)在其《散文集》中曾有几处论及中国。

例如,在第三卷中写道:“我们惊呼为奇迹的火炮和印刷术,世界另一端的中国早在一千年之前就享用了。”

对英国伊丽莎白女皇政策颇有影响的外交家瓦特?雷利(Walter Raleigh)在其《世界史》(1614年)中论及中国时有两处使用了门多萨著作中独有的资料:

其一,在谈到印刷术时,雷利写道,德国人谷腾堡有关印刷术的“发明”是受东方世界的启发,而且中国人早已使用这种技艺。

其二,当他谈到东方人应当享有的荣誉时,他把率先使用火炮和大炮列在其中,并提到曾有葡萄牙人证实过这点。

曾德昭是耶稣会士,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

他在中国呆了22年之多,跨越了万历,天启,崇祯三个时代,基本已经属于明朝灭亡的前夜,但他所记载的中国绝不是清国御用文人笔下,

在明廷极端黑暗腐败的高压统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极端痛苦的场景。相反,那时候的明朝依然是相当的富裕繁荣,在各方面都令人赞叹。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46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29
#6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如果把笔下的明朝末期的中国和1793年英国派遣到清国的使者马嘎尔尼记载下满清殖民统治的中国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明朝末期的中国居然远比那个所谓康乾盛世的清国富裕文明的多,各方面都优越的多。

“他们的住房因设计良好而便于住宿,整洁舒适”

“他们种植许多蔬菜,供百姓常年食用”“他们在各地,即使小村镇,都有充足的肉食,全年最常食用的是猪肉,

牛肉去骨售卖,他们的鹿肉很少,也不怎么爱吃它”

“中国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处(引者注:这里指的是广州)运往各地,因为它是中国最开放和自由的交易地点。

且不说6个邻国的土著和异邦人运走的各种货物,仅葡萄牙运往印度、日本和马尼拉的货物,每年约有5300箱各类丝绸,

每箱装有100匹真丝,天鹅绒花缎和缎子、轻料如半花缎、彩色单层线段,还有250块金子,及每块重12盎司的2200块金锭,

此外的货物还有瓷盘,镀金器皿,糖,中国木,大黄,麝香,……即使长篇开列也不能尽举其名”

“(浙江)论富庶它超过许多其他省,可以称作中国商品潮流的最佳源头。它的特产是丝绸,无论生丝还是成品,

也不管是茧还是原料,都运往各地。总之,中国输出的丝绸,都产自该省”

“南方九省的最后一省是南京,……是中国最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的精华。

……其西部地区最富庶,盛产棉纱,……仅在常州城(Xanuchi)城及附属广大地区,就有20万台织布机。

……由于织布机小巧,一间屋子内常常安放许多台,差不多所有的妇女都从事这种行业”

“南京城……我认为它是全国最大最好的城市,优良的建筑,宽大的街道,风度优雅的百姓,以及丰富优良的种种物品。

它有令人惊羡的游乐场所,境内人口众多,……各处能遇到拥挤的人群,街道难以通行。

此外,无数的宫殿、庙宇、楼塔以及桥梁,使城市显得非常壮丽。”

“中国人天生好经商,不仅从一省到另一省做买卖,获得大利,甚至也在同一城市做生意。

商店里有的东西,街上几乎都有售卖。……富有的商人信用良好,很守时(葡人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点)”

“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

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

……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48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31
#7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16、17世纪时,中国与西方国家是各有所长,一方对另一方并没有形成一种优势。

而18世纪,当欧洲已经走出“17世纪危机”的低谷,经济全面复苏,海外殖民扩张取得辉煌的“战绩”时,

中国却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大倒退。此时,“欧洲中心论”弥漫在整个西方世界,后来西方产业革命以后,

“中华帝国”的光环在欧洲人眼中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光辉。尽管在18世纪的欧洲一度掀起“中国热”,

但同时对中国的批评已经开始。后来,在中国社会“停滞”论的一片喧嚣……

这是为什么呢?从时间段来看,其实是一目了然,在17世纪中叶的1636年,

从中国返回欧洲的曾德昭记载的那个“相当的富裕繁荣,在各方面都令人赞叹”的明朝已经于1644年灭亡了,

取而代之的是号称初期“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朝。在这期间,外国人的记录有力的驳斥了这种虚假的“盛世”。

经“康乾盛世” 的“励精图治、文治武功”最终使中国落后贫穷到什么程度,

引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一句话一目了然:“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

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诗人唐甄在山西做过知县,亲眼目睹了清国统治之下的痛苦生活,

他著有《潜书》,里面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

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可见所谓的“康雍乾”,其实都是被拔高的侏儒,

在后金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是相当痛苦的。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所谓“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这与唐甄的记载完全吻合,可见确实是实情。

《爱丁堡评论》文章提到,虽然“乾隆可汗”曾指示:“俟该贡使到时,必须整列队伍,以肃观瞻。”

但马戛尔尼还发现清国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

马戛尔尼发现社会上普遍的贫穷和不安定——这跟陈弘历可汗希望他发现清国富庶的目的,

恰恰相反,因为沿途他看见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芜了的建筑,以及大多数清国人过着低水准的生活。

马戛尔尼认为,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清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

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49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33
#8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国,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 年(1405年-1433年),

距离万历年间明军500艘舰艇歼灭日本海军450艘战船于露梁海战195年,

距离明朝水师五度击败荷兰海上马车夫确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154年,

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

当时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

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

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

他们顽固的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

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 著)

通过英国使臣的叙述,可见明帝国曾经作为海上军事和贸易强国的辉煌与荣耀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50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35
#9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回顾一下明朝末期中国的航海水平:

1598年,明朝海军出动500艘战舰,开赴朝鲜露梁与日本交战,此战一举击沉日本战船450艘。

此舰队无论从船只数量,兵力人数、火炮数量、船舶排水总量,火炮技术水平(后装填速射炮,弹丸不弱于1815年英国海军的24磅炮)、

单艘船只的战力(吃水6.6米,可容300人,数十门后填装速射炮的一号福船),都超过1588年共有船舰130艘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与英国比较,1633年的明朝封舟和同时期1637年英国建造的当时西方最大的战舰“海上君王”号是相当的。

封舟长66米,宽19.8米,仓深16.5米,吃水4米,海面高度12.5米;

英舰长51米,宽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海面高度16.37米。

不仅如此,明朝后期的海战战术战法也极为先进,郑氏水师独步海疆的“五五制”战舰队形和指挥系统,

即利用“五点梅花阵法”将对方“线形队列”分成几段,形成局部围攻以后,

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Raking Fire),此战法比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早出现了一百多年……

即便是到了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国的1793年,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都还没有出现。

由此可见,清国“盛世”期间对比明朝末期,其倒退程度简直是惊人的。

马戛尔尼通过清国“盛世”的访问,得出以下结论:

1)“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2)“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3)“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4)“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

5)清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都被人家鄙视到了如此地步,乾隆居然还有脸皮说出这样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筋,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这简直和曾德昭笔下的明朝时期是两个概念——

“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

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

……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可见,如今流传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国人“愚昧僵化、盲目自大、井蛙观天”的根源,

并且也是导致国人对西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或者一律看成是奇技淫巧的根源,这样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是对中华文明的诋毁~!而真正闭关自守的是清国无疑。

明朝的中国人眼界宏大,心胸开阔,能热情积极的引进吸收外国先进的事物,当我们回顾明朝那段历史的时候,

我们会看到,我们也曾有过科技革命的前奏,也曾有过大航海的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排斥西学,

明朝在航海、铸造、地理发现、天文研究、数学、物理学等等重要领域进行过可贵的探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可惜在明朝灭亡以后的两百多年里,中华文明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大倒退,近代百年的国耻让人十分痛心,

甚至有人认为是中华文明本身出了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误解是不对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从来都不排斥科技与进步思想,这种误解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掩盖历史事实而编造的谎言,这是十分可耻可恨的~!




作者: hmz    時間: 2015-11-27 09:52


花弄影

帖子 7855
註冊 2013-8-12
用戶註冊天數 836

發表於 2015-11-26 15:38
#10
短消息   引用  報告 回復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歡迎光臨 九玄太乙奇門--臺灣宇宙大法論壇--人中講道-人間講道-奇門 (http://daofa.freebbs.tw/) Powered by Discuz! 5.0.0